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孩子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理县幼教事业发展见闻

阿坝日报 2016-01-04 14:02 大字

■记者袁娜颜天杰

色彩斑斓的教学楼,滑滑梯、跷跷板、秋千等户外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孩子们在老师的引领下,欢呼雀跃地在冬日的暖阳下做着各种游戏,暖着身子……这是记者近日在理县杂谷脑小学附属幼儿园看到的场景。

人生就像赛跑,关键在起点。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让孩子赢得未来,首先就让孩子赢在起点。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让孩子在幼儿阶段接受最优质的教育,才能夯实基础教育的基石,筑牢基础教育的大厦。

近年来,理县立足县情,整合资源,破解难题,走活了农村学前教育这盘棋,形成了一条具有民族地区特色的农村幼教新路子。目前,全县开园36所,其中省级示范园1所,州级示范园1所,县级示范园5所,村级公办幼儿园11所,小学附属幼儿园12所。

创新机制形成多元办学的有效途径

“把幼儿园办到镇上,跟城里孩子一样接受学前教育,是这辈子万万没有想到的事!”杂谷脑关田村村民王仁军见到记者时十分激动,他说,以前除了常年在外打工和经济条件较好的极少数家庭外,送孩子上幼儿园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大人劳作时,只好把孩子带在身边,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五彩缤纷的校园环境、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县城、在乡村,孩子们正享受着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杂谷脑小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欧阳文婧告诉记者,政府为幼儿园统一配置了幼儿课桌凳、电视机、DVD播放机、电子琴、电子钢琴、儿童玩具、书架和图书等教学设施,解决了农村幼儿“无园上”的问题。目前,该幼儿园已有150个孩子,都是附近镇上、村寨的学前儿童。

抓好学前教育,既是为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也是保证每个孩子在人生的起跑线上都能接受到高质量的启蒙教育。

如何让农村幼儿真正享有接受学前教育的权利,理县创新机制,坚持公办与民办并举原则,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学前教育,努力构建财政支持、创办者投资、社会捐赠的多元化投资机制,不断拓展农村学前教育融资渠道。

据了解,在学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理县以公办幼儿园为重点,积极鼓励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组织、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个人,按布局的总体规划,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以多种形式独资或股份制形式合资举办幼儿园,鼓励以公建民办、民办公助等形式进行办学,积极探索公办、民办、村幼等多种形式竞相发展的办园模式。

一系列激励机制的出台,极大地鼓舞了民办学前教育的积极性。上孟乡木尼村幼儿园、通化乡甘溪村幼儿园等一批民办幼儿园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全县学前教育呈现出公办教育与民办教育竞相发展、协调共进的喜人局面。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理县在发展学前教育中,不等不靠,以前瞻性的眼光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绘制出学前教育的宏伟发展蓝图,有力推动了学前教育事业的科学发展。

配强队伍推动学前教育内涵发展

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硬件设施是保障,人才队伍是关键。熟谙这一道理的理县教育局开始了另一项战略攻坚———打造一支高素质学前教育教师队伍。

为此,理县及时把工作重心从建园转移到规范管理、提升学前教育整体水平上来。通过“一村一大”的岗前岗后培训、小学教师的转岗培训、招录专业幼儿教师等形式,切实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配优配齐幼儿教师,优化幼教师资队伍。

“培训对我们来说很有帮助,让我们了解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掌握了幼儿教育的基本方法,能更好的开展工作。”下孟乡沙吉村幼儿园的教师余苡钦显得信心十足。

师资力量充足,管理规范,让不少家长放心地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沙吉村村民杨军说,村幼儿园为孩子入园提供了极大方便,但老师的“不稳定”让家长有些顾虑,村里的老百姓都希望村幼儿园能长期办下去。

理县教育局负责人告诉记者,为持续满足农村群众日益增长的学前教育需求,防止“一村一幼”出现“脱教”现象,该县将加大培训力度,以大学生村官为主体,创新思路,整合人力资源,动员本土知识青年,确保农村学前教育“不掉线”。另一方面,还将从编制、专业、考录、管理入手,强化师资力量,加大基础设施等硬件投入,使“一村一幼”有序健康发展。

同在蓝天下,欢乐同成长。如今,在理县,最靓丽的建筑是幼儿园,最美丽的院落是校园,群众最关注的地方是学校,最关心的事情是教育,这里的每一个孩子在党和政府的阳光哺育和全社会的精心呵护下,幸福生活,茁壮成长。

新闻推荐

一路相伴助发展携手建设新阿坝——中国农业银行阿坝州分行支持经济发展概述

农业银行阿坝分行一路伴随全州经济发展和金融需求,围绕阿坝州扶贫开发金融服务工作重点,不断树立开发式金融扶贫理念,以支持重大项目为重心,以支持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为核心,以改善广大农牧民生产生活...

理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