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医”搭起惠民连心桥 ——理县推进“一村一医”服务能力提升工作见闻
■实习记者 夏姆 记者 刘尚剑
“干农活时不小心把腰扭了,疼得很,要是以前折腾到镇医院,不算治疗费,光来回路费就得50多元。这下咱有了村卫生室,有了会中医的大夫,我总共才花了15元钱,这腰就好了。”4月27日,谈到乡村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理县47岁的甲米村村民胡有桃坐在自家门前,乐呵呵地告诉记者。
胡有桃用最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该县在推进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卫生服务功能工作所取得的成效。近年来,随着新医改的推进,特别是加强农村基层医疗机构的建设,“小病在基层,大病到医院,康复回乡镇(社区)”的新型就医模式已在全县铺开。
增添新设备村卫生室更规范
为了印证自己的话,胡有桃话没说完就带着记者直奔甲米村卫生室。
在她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了甲米村卫生室,一栋约120多平方米的村卫生室,被一分为二,一间诊断室和一间治疗室。在诊断室,高压消毒灭菌器、药品柜、诊查床、出诊箱、清创缝合包等农村群众实用检查设备一应俱全,添置的办公桌、候诊椅等办公设备也摆放整齐;在治疗室,墙壁上张贴着各项工作管理制度,书桌上放着各种保健手册和健康宣传教育读本。整个村卫生室显得整洁规范。
在诊断室,村医杨文一边在门诊日志上记录着,一边告诉记者:“自我们村修建了村卫生室后,设施设备比较齐全,标准化药柜、紫外线灯、氧气袋、药品等应有尽有,基本能满足常规病检查。现在的村卫生室才像样嘛。”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该县累计投入56.2万元用于“一村一医”建设,除薛城镇甲米村外,目前,已完成对米亚罗镇尽头村、朴头乡梭罗沟等20所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配置血糖仪、新生儿访视秤等20余台件、7万余元设备。预计,2015年底,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将实现全覆盖。届时,医疗设施较差、治疗不方便、看病难等一系列制约村寨卫生服务的“瓶颈”将得到有效解决。
契约式服务 上门问诊更便捷
“之前,村里没有看病的地方,无论毛病大小都要往外跑。”甲米村村民孙玉琼老人对村头的卫生服务站直竖大拇指,“自从有了卫生站,一般的小病,根本不用出村子,打个电话医生就来了,真是方便多了。”
该村自卫生室建设以来,便推出了契约式的“上门”服务,以前“坐堂行医”,现在“上门问诊”。村医杨文告诉记者,契约式服务项目,实质上就是与村民“结对子”。医生以村民健康档案为基础,为村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健康评估及转诊服务等。同时,对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或者老人,医生要定期上门提供健康咨询与诊疗服务。
孙玉琼老人就是该村卫生室开展契约式服务的受益人之一,她告诉记者,由于她患有内风湿关节炎,加之年岁已高,行走不方便,今年初,身体出现腰疼、尿痛感等症状,于是打电话到卫生室。杨文医生立即带上出诊箱,5分钟左右便到了家里,根据诊断结果,杨文医生对症下药。通过服药,不久之后疼痛感明显好转了。
“只要他们一个电话,我们就会上门服务。”杨文表示。除了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和老人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契约,定期上门服务外,还会根据病人实际情况,针对性上门。“有劳作时出现软组织挫伤的,有操作农机设备出现意外情况的,有开摩托车摔倒的等等,我都会立即上门、到点提供急诊服务。”
强化培训 村医队伍更专业
今年28岁的杨文,于2010年从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后就当了村医。如今他一边在阿坝卫校进修,一边在村里为村民看病。像杨文这样接受继续教育的村医还有很多。近年来,该县卫生局采取现场指导、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和乡村医生在医学院校接受继续教育等形式,开展乡村医生培训工作。
“每年我都会参加很多次培训,比如,每月定期到乡镇培训一天,每年参加乡村医生培训5至6次,每年要去阿坝卫校参加继续医学教育培训2个月等,现在的我们算得上是专业医生了。”杨文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去年,该县采取专题讲座、教学查房等方式培训县乡村医疗卫生机构人员453人次,选送20名村医到阿坝卫校参加中专学历继续教育,开展乡村医生急诊急救、岗前培训、卫生法律法规等知识培训240人次。目前,全县81所卫生室的81名村医全部都参加了培训,大部分取得了乡村医生证。
而今,伴随着“医保新政”政策的全面展开和“一村一医”工作的落地实施,“基层首诊”已在理县吹响了号角,搭起了连心桥,让当地村民、村医切实感受到了医改成果带来的实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蔡华)5月28日,省交通运输厅厅长彭琳在州委副书记、州长杨克宁陪同下,率厅有关处室、部门负责同志,深入理县,实地调研指导交通扶贫工作。汶(川)马(尔康)高速公路是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藏区重点基础...
理县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理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