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山上的羊皮鼓声
咚咚羊皮鼓声,是隐藏在羌山白云深处的旋律,是羌家人祭祀或喜庆的信号。
羊皮鼓是羌家人古老、神秘的器物之一,是羌家人传承自身文化的载体。
在羌族聚居地四川省茂县、北川、理县、汶川一带的羌人部落里口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古老的羌族端公,集智慧与神力于一身,牧羊于青山之间。那时的羌族文字被这个古老端公细心地收藏着,写在一本不知名的古老典籍上。在向天神祈祷的时候,天神给了他这本书,并告诉他:“你就在此山牧羊不可外出,在这守护着书不要让魔鬼抢去,等你看见第一千次太阳神出现在东方的天空,让这本书彻底吸收这山里的日月精华,你方可打开书看,并要给你的族人讲解这本书的奥秘,让他们所有人都学习到自己的文字。”端公同意了。
这位年老的端公在第999次太阳神辞他而去的时候,得到了神的启示,他突然知道自己将要永远辞别这个世界了。此时他深知,自己的命已经不再重要。当天晚上,他在阴冷的月魔面前,下了一个从来不敢被人们用的咒语——他把自己变成了一只羊,一只永远无法转世轮回的羊。以前以他的实力魔鬼是不敢靠近的,但是现在自己的躯体已经死去,已经不是魔鬼的对手了。经过多次思考,他决定吃掉这本书。魔鬼终于来了,却没有找到书,无功而返。等第1000次太阳的光辉照耀这片神奇的土地,在山外等候的人们涌进了这片圣地。老人离去了,人们很悲伤。书不知下落。就在这时,一只神羊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嘴里念念有词,细听,真相大白。老端公已经付出太多,人们怎能再杀羊做皮鼓啊?突然羊一头撞在树上,随即死去。人们压制住了心里的痛苦,剥了羊皮做成鼓,祖祖辈辈都传接着敲。天神的典籍总算传下来了,传在人们的心里。就在这以后,这个民族有了自己的称号:“羊”(羊同羌)。
在羌家人看来,一面羊皮鼓,就蕴藏着一段久远的历史,一面羊皮鼓就“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他们擂响羊皮鼓,赶着羊,从黄河、洮河走到汾河,走到岷江;从炎帝走到夏禹,走到商汤,走到今天。
羌家人的羊皮鼓舞一般在每年二月的还愿、四月的祭山会、十月初一的羌历年和请神、送神、祛病去灾等宗教活动中跳,分独舞、双人舞、集体舞三种,跳时由1到2名或多名端公表演,他们戴金丝猴皮帽,手持神杖和盘铃,念动经文、一手持单面羊皮鼓把手,一手挥动鼓槌,在敲击中起舞,开始时鼓声沉闷,盘铃轻响,在单一、迟缓的舞步中很快就能形成虔诚、神秘的气氛。在“神灵附体”后,节奏开始加快,动作力度开始加强,蹲跳、转打,情绪一片振奋。
一路鼓声阵阵,一路烟尘滚滚,一路血汗淋漓,一路荡气回肠。
他们敲着羊皮鼓唱“萨朗”,枕着羊入梦乡。
羊,成了羌人最诚挚的朋友;羊皮鼓,永久地融入了羌人的生活。
羊皮鼓声阵阵,是羌山深处回荡的旋律,是羌家人生生不息生命的交响;鼓声咚咚,昭示着羌家人坦然面对生与死、苦与乐、笑与哭,昭示着羌族历史和文化的血脉不断更新、延续。
周永珩(绵阳)
新闻推荐
兵哥哥民艺节舞台表心声:“当兵无悔”□本报记者陶泓霖余成,阿坝州理县人,11月19日的四川省第七届少数民族艺术节文艺奉献群众——文化惠民基层巡演(阿坝州业余组)表演让这位刚满...
理县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理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