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幅画讲述羌韵故事 才下云端却上心头
□本报记者 朱雪黎 文/图
羌族,因聚居在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高半山中,又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11月6日,走进羌族画家李云川位于绵阳临园商务楼中的工作室,一股别样羌风扑面而来:墙面上,羌族人年年祈福、岁岁挂红用的红细布条“羌红”,被印上神秘图案,制作成精美画幅;茶桌上,羌族男女点篝火、跳沙朗的图案,以粉彩、重彩、青花分别现身高白瓷茶具;而穿梭其间的工作人员身上,或是一方沙朗丝巾,或是一件羌绣点缀的羌红披肩。
如何将羌族民俗文化走进现代生活,走上更多人的心头?李云川从2010年起,开始实践用12幅现代画,具象表达古羌文化基因的梦想。
将12个古羌文化符号提炼入画
作为羌族人,1987年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李云川,2010年起,才开始用画笔记录羌族民俗。他告诉记者,尽管羌族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样,但外界对羌族的了解却并不多。
为了梳理古羌文化符号,同年起,李云川开始和爱人范芸芸一起,多次深入汶川、茂县、理县、平武、北川等羌族聚集区,采风追访。他们希望通过一趟趟“寻根”之旅,最终形成一系列图案,画说羌韵,让外界有更直观的认识。
经过2年走访,最终他们提炼出12个他们认为最具羌韵的文化符号——抱蛋、坝坝宴、碉楼、沙朗、口弦、溜索、爬杆、撬杆、摔跤、羊皮鼓、咂酒和转山。
羌族传统民俗,多竞技活动。12项中就有抱蛋、爬杆、撬杆、摔跤4
项。抱蛋,羌语称“蛾捉”。李
云川的抱蛋画作中,中间的保
蛋人手臂夸张环抱在一起,4
个抱蛋人从四面来袭,躲闪
间伺机抢蛋,紧张、热闹气氛
跃然纸上。
羌族圆圈群舞,羌语称“跳沙朗”。在李云川的画作中,跳沙朗的羌族人男外女内,环篝火而列,一边歌舞一边旋移,甩手摇肩,身体俯仰,脚步跳跃。他以红、白、蓝为主色调,桃红、鲜黄等跳跃颜色点缀其中,再以羌族服饰常用的绛红色为底,画面朴拙耐看。
羌族羊皮鼓,又名“羌铃鼓”,羌语称“日博”。小伙们一手抓鼓,一手握槌,两两相对,八人成圈。或面面相对,或背背相依,或对转,或同转,激越鼓点与粗犷舞蹈、高昂唱腔同起,气势逼人。
截至今年,12幅画作,李云川只完成了咂酒、羊皮鼓、抱蛋、口弦、沙朗、溜索6幅。“其他构思还不满意,我还要多去采风,多找些灵感。”
衍生视觉化产品让图案走进生活
没能继续创作,李云川告诉记者,更重要的原因,是今年以来,他将精力重点倾注在了图案衍生品开发上。“去羌族旅游区,满大街的旅游产品出自批发市场,文化味儿太淡。”为了创新文化味更浓、更受欢迎的旅游产品,他选择了实用、精美作为关键词。
咂酒,用青稞、大麦煮熟拌酒曲入坛酿成。饮咂酒时,人们两两相向,以长幼为序,绕酒壶成圈,以细竹管、麦秆吸酒。在李云川的工作室,仅饮咂酒图案,记者就见到了皮壶、漆器、木雕、水晶烟灰缸等6种商品。“以古羌文化和当代美学创作的画作图案为根基,我们开发了茶具、丝巾、烟灰缸等9大类、30余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为了更具羌族文化特质,李云川还找来北川古羌草编、水磨漆艺、羌绣等多个非遗传承人,和他们一起开发了草编工艺画、漆盘、民俗双面绣等产品。
今年底,他们将与北川近10家文化企业合作,成立创意工作室,专门为非遗项目创新符合现代审美的产品。
新闻推荐
本报讯(唐乐韵记者徐中成)9月10日,理县薛城镇村民黄继平一边招呼邻居,一边快步来到镇广场中心,等待观看文艺表演。9月6日至10日,由省文联组织的80位艺术家,走进阿坝州马尔康、金川、理县等地,开展“深入...
理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理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