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县万余村民喝上“幸福水”
■罗蕤 姜继雨
7月10日,刚和村民们一道修水渠、修灌溉水池,收工回家的理县薛城镇水塘村白庭秀,走到卫生间,轻轻一拧水龙头,清澈的山泉水就“哗哗哗”地流了出来,“以前用水要跑到两三里外的地方挑,现在坐在家里就能用上自来水,洗菜、做饭、洗衣,硬是方便得很哦。”曾饱尝缺水之苦的白庭秀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是满意,当村里为了缓解灌溉压力,新修灌溉水池时,她便和大家一道积极出工出力。
水塘村地处薛城镇高半山,海拔2200米左右,居住着89户400余人,长期以来,村民都从水塘村下寨的一条水渠取水,靠步行挑水、饮用雨水等方式来解决生产生活用水问题,饮水困难且没有安全保障,遇到干旱天气,地里的庄稼更是颗粒无收,因为资源匮乏,村里的青壮年大多以外出打工为生,是全县“贫困村”之一。
今年66岁的杨明芳大爷在水塘村生活了大半辈子,饱尝用水的酸甜苦辣。他家住在村西,距离取水点最远,挑上扁担或是背上背篓、拿起胶桶,来回奔波一个小时左右取水是每天的必修课,他最盼望的就是下雨,下雨时就把家里的水缸、各种器皿都接上雨水,慢慢使用。“那时候,真的是用水如用油,能节约一口是一口,现在是想用多少就用多少。”想起以前没条件洗澡,身上都泛着酸味,再看看现在家家户户都安上太阳能,随时有热水,想什么时候洗澡就什么时候洗澡,杨明芳大爷不禁竖起了大拇指。他家院子里的葡萄树也因水分充足,枝繁叶茂,挂满了一串串晶莹剔透的葡萄,丰收在望。
笔者了解到,为了解决用水难题,村里购买了抽水泵,但用电量大、维修成本高,而且抽出来的水浑浊、水压不够。四五年间,薛城镇政府也想过一些办法,但都因水源缺乏、资金短缺等困难,无法走出“用水难”的困境。
2011年,理县县委、县政府在了解水塘村实际情况后,根据该村地形特点,从14公里以外的小沟村引水入村,维修原有蓄水池2个,新建蓄水池2口,并配套安装管道7000余米。2013年4月,工程全面完工,全村98户400余人全部用上了清洁的山泉水,解决了长期困扰该村村民的“饮水难”和饮水安全问题。今年6月,考虑到农田生产的长远利益,水塘村在原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配套新建2口蓄水池,蓄水量达1200方。
“以前缺水,村里基本都是种玉米、土豆、花椒等传统农作物,雨水好的时候收成就好,雨水不好收成就不好。蓄水池修建后,基本解决了全村的人畜饮水及灌溉用水问题,县农业局在推广种植经济果木时,大家积极性都很高,还自发到内地买了很多优质李子树,如今家家都种上了甜樱桃、红富士苹果等经济作物。”在水塘村上组组长余红江眼里,自来水带来的变化还远不止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变。以前,村民家家厕所连着猪圈、粪坑,很不卫生,自来水入户后,建卫生间的人家越来越多,村里几乎家家都用上了太阳能热水器,猪圈也基本移到了农田边,家里干净整洁了,以前担水的扁担、水桶,蓄水的水缸也早下岗了,村里也闻不到猪屎的臭味。
走在水塘村,远眺之处,满眼青翠,让人心旷神怡,往近处看,地里的各种庄稼长势喜人,花椒树上的花椒已经泛红,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到处都充满了勃勃生机和活力。水泥铺就的村村通公路平坦宽敞,郁郁葱葱的核桃树在阳光的照耀下投下斑驳树影,路边次第开放的野花散发着浓郁的香味,自是一派“路在树中、人在景中、房在园中、村在林中”的世外桃源景象。
在理县,用上自来水的并非只有薛城镇水塘村,全县36000余名村民都享受到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带来的方便与实惠。理县水务局工作人员陈大权告诉笔者,近两年,理县狠抓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累计总投资1668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559万元,省级财政资金35万元,村民投劳折资74万元投入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先后组织实施了国家资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省级财政资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项目,解决了13个乡镇81个村251个村民小组供水难题。
新闻推荐
理县举办“贯彻落实依法治省纲要切实推进依法治县进程”领导干部法治培训讲座
本报讯(理县司法局)2014年6月19日,理县司法局特邀四川省社科院法学研究院院长夏良田教授,为理县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县级各部门、省州属企事业单位主要负责人、政法机关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带来了一...
理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理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