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悠扬唱响百姓幸福曲 ——理县杂谷脑镇唱响四首为民之歌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纪实
■阿穆初 张琳 记者杨刚 郭子琦
这里欣欣向荣,杂谷脑河畔生机涌动;这里日新月异,干群情深只为“民”风浩荡。今夏,由干群关系鱼水和谐聚合而起的新风,吹遍杂谷脑镇每个角落。这股新风,源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伟大实践;这股新风,正给杂谷脑镇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精神面貌带来一场深刻巨变。
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利益为第一追求、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杂谷脑镇党员干部转作风、接地气,唱响“亲民、惠民、便民、为民”四首为民之歌,切实解决服务联系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让笑容挂在群众脸上、满意写进群众心里。
“以善政求善治,使人民利益最大化,本质要求在于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而杂谷脑镇的做法则无疑彰显了‘为民服务\’的新观念。”理县县委书记蔡清礼如是说,“‘亲民、惠民、便民、为民\’四首为民之歌不仅仅是机制的转变,更是服务群众观念的转变。”在美丽的吉祥谷里,,百姓笑在脸上、喜在心里。
——党员干部做好群众的“服务员”“知心人”
“杨崇发是我的大恩人,我一辈子都记得他的情。”作为一名身患疾病的下岗工人,王和云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杂谷脑镇城关社区主任杨崇发了解情况后,多方奔走联络,终于请城管局帮王和云安排了一个清洁工岗位,每个月900元的工资对王和云来说可谓雪中送炭。
在杂谷脑镇城关社区受过杨崇发帮助的人还有很多,群众都亲切的叫他“杨管家”。在3000多人的大家庭里,小到家里水龙头坏了,大到找工作,大家第一个想到的都是他。
“我的工作虽然很普通,但是能够用认真的工作让群众满意,我很自豪。”杨崇发告诉记者,他所分管的社区范围广,包括南山路、红叶大道、西大街、沱水路、西区吉祥街5个片区。为把工作做实,他带着自己的几个“兵”,5+2,白+黑连轴转。
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杨崇发带领团队每天工作13个小时,挨家挨户介绍情况、填写表格、统计信息……不会写字的他帮着写,嫌填麻烦的他帮着填。遇到群众不解的,他总笑着对自己和同事们说,干这项工作要的就是厚脸皮。
“我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我当家人。”在杨崇发和同事们的坚持和努力下,一个月的时间共录了1200户家庭的信息,他热情和认真的态度感动了群众,一说起杨崇发,都是群众对他的感激和表扬。
杨崇发只是杂谷脑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个缩影。活动中,全镇党员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带着感情和责任,深入村寨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群众所需、所想、所愿。
把群众当亲人,以真心换真情。1—6月,走访慰问群众480余人次,蹲点调研15余次,召开群众座谈会15次,收集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意见建议150余条,健全民生诉求、社会稳定、困难群众三本台帐,切实把群众工作做实、做细、做透,真正成为群众的“服务员”、“知心人”。
——全心全意谋发展满足群众“心所盼”
来到杂谷脑的村村寨寨,一条条公路如丝带飘舞,每一片土地都郁郁葱葱。在通往玛瑙村的路上,13岁的徐卫勇背着书包,在新建的公交车站点下车。“有了站点,等车很方便,而且不用担心下雨下雪了。”徐卫勇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
在公交车站旁边,一座新建的公共厕所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以前公共厕所只有县城里有,没想到现在建到了村里,比我们以前家里的老式厕所干净多了。”玛瑙村村民杨顺强对现在的变化感慨不已。
杂谷脑镇的变化天天都在发生。来到克增村三组,一座10米长、5米宽的新桥映入眼帘,村子里的人都把它叫做“富民桥”。不远处,一辆大货车停在地边,10多个村民们正热火朝天的装白菜。背菜、码菜、称重量,大家分工协作、干劲十足,一派繁忙和谐的景象。
“多亏了今年新修的这座桥。以前只有小车能进来,现在大货车直接开到地边。我今天都装了2车,共4万多斤白菜,5角钱一斤,卖了2万多元。”村民高继成算着自己今年的收成,笑得合不拢嘴。站在一旁的村支书程通富接过话茬说道:“今天都有5辆大货车等着装白菜,这座桥硬是修得好。”
发展惠及群众,发展造福群众。据悉,今年杂谷脑镇围绕道路桥梁、河堤堡坎、田间道路、阵地建设、公共设施等民生工程,全面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投资300余万元完成打色尔、官田村、瓦斯村等村道路硬化、改扩建提升工程;争取276万元资金,用于全镇7个村的农田灌溉及人畜饮水工程的完善提升;投资100余万元完成打色尔村二组、克增村一组道路桥梁、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0余万元完成兴隆村、克增村、老街社区活动中心阵地建设及配套设施……
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群众生活水平,强化了群众致富增收的骨架。杂谷脑镇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镇村联动奏响便民之歌
——“一条龙”服务让群众少跑“冤枉路”
夏日的杂谷脑,处处可见党员干部真情为民的身影。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为民服务、为民解忧,为群众带来了和风细雨般的甘爽与清凉。
走进杂谷脑镇便民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在这里,劳动保障、民政、林业服务、计划生育、国土规划、畜牧兽医、农村财务等服务窗口一应俱全。工作人员热情的服务和极高的办事效率让群众满意而归。
“在便民中心办事,几分钟就把证拿到了,以前要一周左右,实实在在方便了老百姓。”办理生育许可证的王映霞把表格交给工作人员,经电脑录入和核对查实,王映霞在第一时间就领到了生育许可证。
“以前办理业务手续很繁琐,要来回跑很多趟。现在集中办公后,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避免了群众走弯路,进一道门就能办完所要办的事。”便民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为优化业务流程,杂谷脑镇建立便民服务中心,实现“一站式”管理,“一条龙”服务,真正达到了“让群众少跑一次路,少排一次队,少等一分钟”的目标,实现了便民高效服务。
目前,杂谷脑镇已成立12个镇村(社)便民服务中心,1—6月,接待来访群众800余人次,咨询600余人次;搜集社情民意120条;受理事项160件,办结事项157件,办结率达99%,群众满意率达100%。
为了更大程度的方便群众,杂谷脑镇各村社还成立了便民服务室,由村组干部、大学生村官、党员志愿者等组成,实行村居干部轮流值班制度,将村居(民)要代办事项进行统一登记,由村代理员定期到镇或县政务中心办理,并发放“民情联系服务卡”,让村民通过电话就能咨询到科普、法律、就业、医疗、种养(殖)技术和困难救助等情况,让便民之举无处不在,服务群众就在掌间。
助民解困奏响为民之歌
——党员干部帮扶将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
民生就是和谐,民生就是发展。如何在实施民生工程中让群众满意、放心,杂谷脑镇党委、政府把民生工程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挂包帮”和“走基层”活动,形成党员干部“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让乡镇党员干部分片帮扶,把党的关怀带进千家万户。
“多亏杨书记哦,不然我住不上新房子。虽然房子只有30平方米,但对于我来说,以前那是想都不敢想的。”在克增村,记者见到了孤寡老人杨正富,没有经济来源的他生活十分困难。杂谷脑党委副书记杨汝渊了解到老人的实际困难,积极争取民政安居工程,让杨正富住上了新房子。同时,杨汝渊还为老人申请了低保金和贫困救济金,让杨正富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我县通过对因病因灾返贫的特困群体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台帐,整合各方力量,采取助帮为主、包帮为辅办法,因户因人施策,大力开展产业扶持、社会救助、医疗救助、就业帮扶。”理县县长依当措告诉记者,杂谷脑镇“一对一、多对一”帮扶机制,将10—15户农户划为一个网格,每名党员干部包扶一个责任区,确保所有群众都有党员干部包扶。全镇村居72名党员干部与100余户困难群众、困难党员直接结对帮扶。
倾听民声才能知民意,助民解困才能得民心。1—6月,累计发放特色水果果苗3万株,种植面积达650余亩;开展烹饪、挖掘机、种养殖、羌绣等技术培训500人次;走访慰问特困户30户,发放慰问金78000万余元;协调解决项目20余个,资金3000余万元;排查矛盾纠纷6起,解决6起。让党的光辉洒遍杂谷脑河畔,让所有群众沐浴党的温暖。
沐浴信仰之光,涤荡心灵之尘,杂谷脑镇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让为民春风温暖人心,为民春雨沁人心脾。不管在街道、社区,还是乡镇村社,杂谷脑镇党员干部总在群众中间,用一项项看得见、摸得着的为民之举,交出了一份份充满真情的民心答卷;用“亲民、惠民、便民、为民”的铿锵音符,唱响了为人民服务的最美旋律。
新闻推荐
本报讯(罗蕤)近日,川北医学院赴理县“三下乡”的师生们在街心花园与理县民众文化联谊,进行互动,为为期7天的“三下乡”活动画上了圆满的句号。据了解,在“三下乡”期间,师生们积极参与“7·13”交通事故...
理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理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