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第一时间了解百姓的所盼、所想,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理县干部走基层献计于民

阿坝日报 2014-03-18 15:05 大字

■罗蕤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今年,理县把“接地气”贯穿于活动的始终,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必须走基层、转作风、接地气,说农家话、干农家活、当农家人,提供百姓真正需要的服务,解决百姓所急解决的难题。

干部走访“听民声”

“老大哥,你屋头有几口人?”“身体还好吗?”“家里都种植了些什么果树?”“家里有什么困难?”……

3月5日,在理县通化乡西山村杨大爷家的院坝里,该县县委下基层的干部们你一言,我一语地与杨大爷一家围坐在一起烤火,拉着家常。

杨大爷有八个子女,除了在家务农的小儿子一家,其余七个子女都在成都、都江堰等地打工,全家的十几亩土地在产业结构调整后,如今都种上了甜樱桃、青红脆李等特色水果,一年收入还算可观,家中也盖起了新屋,添置了冰箱、冰柜、电视等家电设备。

“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房屋也重建好了,看病也有政府报销,就算有些小困难、小问题也要自己解决,不能老是依靠党和政府。”杨大爷往篝火里放进一块柴禾,火焰一下蹿得老高。

“一元树苗”包成活

“因为是免费发放下去,很多村民就丢在一边,心想反正没有花钱,可种可不种。”为此,该县农技人员想办法将苗木以一元一株的价格“卖”给村民。

“自己花了钱,死了就可惜了。”许多村民抱着这样的心态将“买”来的苗木种植起来,可是却对后期管理一无所知。“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修枝?”为了提高苗木的成活率,更好地服务村民,通化乡还专门组织农技服务人员和志愿者成立了“青年服务队”,引导村民把树苗栽下后,提供“保姆式”服务,每个星期“服务队”都会定时上门提供修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保证树木成活并挂果。

据了解,通化乡在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由原先种植玉米、土豆等传统作物调整为甜樱桃、青红脆李、核桃等经济作物,发展势头不错,但西山村地处高半山,村里百分之六七十的青壮年选择外出打工,家中只留下了老弱妇孺,大家看不到眼前的效益,积极性不高,起步较晚,杨大爷家算是“带头人”了。现在,西山村的百姓看到了“靠土吃土”一样能发家致富的希望,干劲十足。

帮助村民算好“经济账”

“外出打工,当服务员的话,包吃包住,一个月一千七八算是可以的了,干其他工作,月收入三四千,除去房租水电,一年存一两万就不错了。”在通化乡通化村,下基层的干部为村民算着这样一笔账,“别人种特色水、干果,一亩地收入七八万,我们算少点,一亩地收入一两万,再搞点农村旅游,接待游客,在家门口轻轻松松就把钱挣了,何必舍近求远跑外面去打工。”

和西山村不同,通化村村民早就尝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纷纷利用春节农闲把荒废的土地复垦出来,栽上从外地引进来的甜樱桃新品种,而往年外出打工的青壮年也都选择留在家里务农。“正月初二的时候,有些村民就已经开始忙碌了,把边坡、荒地都开垦出来了,还修建了蓄水池,一派火热。”通化乡党委书记颜贵军说道。

据了解,该县在2014年六项重点工作“加强农业生态体系建设”中,创新“项目资金整合一点,县级相关部门支持一点,老百姓自己出一点”的方式,加大小农水利设施、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和资金的扶持力度,积极探索高半山区以发展特色水、干果,林下作物为主,沿河坝地区以乡村旅游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式,切实解决百姓增收难的问题。

新闻推荐

理县四南达村将打造成“花果山”

本报讯(张琳)3月21日,笔者从朴头乡四南达村徒步半小时后,来到了磨子沟,放眼望去,梯田式的土地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村民王林泉正在他的地里清理杂草,忙得不亦乐乎。“我总共有8亩多地,种了100多株甜樱...

理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理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