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问题”村 今日“幸福”地 九寨沟县永丰乡双龙村蜕变侧记
■陈静 记者 夏姆
村民腰包鼓起来了、村容村貌变了样、水泥路通到了家门口、自来水流进了厨房……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了,如今,行走在九寨沟县永丰乡双龙村,一股和谐文明的清风扑面而来。
拔掉软弱“病根”开好整治“药方”
以前,双龙村是名副其实的软弱村,人难找、事难办、会难开,村民怨声载道、信访不断……该村的变化来自于永丰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村“两委”干部的努力,更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申二平的付出。
申二平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消瘦的身影,历经沧桑的面容,看着却格外精神。“我以为‘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干不长久,谁知他越干越有劲。”7月9日,村民张代友说,曾对他的坚持深表怀疑。
申二平深知,要让群众信服,必须要有人带头示范引领,为村民做几件实实在在的事。于是,申二平将这第一个“药方”开在了全村党员干部的身上。
2012年,申二平担任该村党支部书记,为了更好的管理村庄,他到永丰乡寻求帮助,制定了村“两委”管理办法,加强了对村干部的廉洁监督。此外,他还通过交心谈心、共同劳动等方式,经常性组织村“两委”干部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积极发展年轻党员,确保村“两委”活力迸发、后继有人。
经过申二平的不懈努力,双龙村“两委”逐渐形成了“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良好治理格局,并形成合力,申二平的“方子”初见成效。
突出“三个引领”把好“方向盘”
双龙村贫困的根源不是没有资源,也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源于思想,要让干部群众在思想素质上有提升,行动上才会有转变。申二平暗自思考着,要让村民在物质上脱贫,必须要让他们先实现精神上的脱贫,摒弃“等、靠、要”的思想。
申二平在提升民主议事参与度和矛盾纠纷处理化解等方面下了大量的功夫,率先探索建立了“党建扶贫三个工作法”,即“听、唱、讲双扶工作法”“五步议事工作法”“对账销号工作法”,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效、提升群众满意度。
“我们就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潜移默化地让大家树立好风尚、转变新思想,不断增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申二平说道。
近年来,申二平争取各类民生项目11个,带领干部群众完成了221户农房的风貌提升、2.6公里排污管道安装和110盏照明路灯建设,使村寨基础设施得到极大提升。
守好“责任田”找准乡村发展新路子
解决了思想素质、工作作风等问题后,紧接着就是要找准一条符合村情实际的产业发展之路,为此,申二平陷入了无尽的思索。
在资金不足等困难情况下,申二平立足区位优势,与该乡党委、政府一同打造“龙石滩”集体经济农庄和全县首个户外规模儿童乐园,建成了全县首个“1+5+5”模式发展的村集体经济。今年,双龙村被确定为全县第一批乡村振兴试点村,并率先实施双龙村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建设,该项目建成后,将在观光产业和休闲产业配套上实现区域融合发展。
龙石滩以“一个产业四朵花”的发展模式,以九寨刀党产业为支撑,形成刀党粗加工集观赏基地、刀党蜂蜜蔬果观光体验采集区、民俗文化和南坪曲子体验区以及九寨党参鸡为主题的餐饮服务区,让集体经济发挥最大效益。目前,生态农庄依托地理资源,修建了6座吊脚楼、7个户外凉亭,可供休闲、娱乐、品茗、餐饮。
如今,在全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双龙村发展村集体经济初见成效,真正实现了变荒山坡为“聚宝盆”、从软弱村到幸福村的大转变。
九寨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九寨沟,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