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发生后 从市六医院看救灾之变 紧急、快速、规范、从容,在高度秩序化中,救灾的科学性得到充分彰显
2015年1月的医疗应急救援大型演练现场志愿者在服务地震伤员地震伤员送抵市六医院
九寨沟地震从发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一周多,尽管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派出的两名应急医疗突击队员已经撤回来,但为从九寨沟回来的游客提供医疗帮助的任务仍在继续。
近10年来四川总是多灾多难,从汶川大地震到芦山地震再到九寨沟地震,中间还夹杂着几次严重的泥石流、山体塌方等等,每一次事件都牵扯着国人的心。在每一次事件中,参与救援的医疗队是大家最熟悉的身影。
九寨沟地震发生后,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从应急准备到派出人员前往九寨沟参加医疗救援,再到接诊地震伤员,整个过程看起来简单清晰,但其背后,却凸显出成都的救灾之变。
成都在医疗救援上究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妨让我们站在市六医院这个点上,进行一番深度观察。
地震之夜
从一个护士的反应到医院的反应
8月8日21时19分,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当时苟勇正在看电视,他只感觉轻微摇晃了一下,但这轻微的摇晃让他产生了警觉:是不是哪儿地震了?于是他拿起手机开始关注信息,“如果是地震,我就要备战了。”
苟勇是市六医院急诊科男护士,只有26岁,因为业务能力强,加上年轻力壮,在2015年时,通过医院选拔,成为应急医疗突击队15名队员中的一名。作为应急医疗突击队成员,他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醒,一旦紧急事件发生,他们将自觉处于备战当中,听从医院调遣。
果然,21时30分,苟勇就收到医院应急医疗突击队的微信群里发出的应急救援行动准备信息:“要求全体队员随时待命,一接到通知,必须在规定时间赶到医院。”
苟勇在接到指令之前,市六医院院部已经做出了快速反应。就在确定地震发生后,院长刘德顺、书记陈勇以及其他院班子成员相互取得了联系,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抗震救灾医疗救援领导小组,在紧急、快速的商议中组建出应急救援行动梯队。与此同时,负责医疗、后勤、物质、药品等相关工作的人员赶赴医院,在准备救灾物资的同时,将接受灾区病员的各项工作准备妥当。
“我们在启动应急预案的时候,尚没有接到上级通知,几乎就是在承担社会责任的情况下作出的本能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条件反射。”市六医院业务副院长黄雄说。就在医院紧锣密鼓展开救灾准备时,从成都市卫计委应急办发出的通知到了,要求他们做好应急救援的各项准备工作。
几乎就在同一时间,成都市的其他各市级医疗机构也做好了各项准备工作,一声令下,即可赶赴灾区。而在市六医院,相关院领导悉数赶回医院,现场督导救援准备工作。
应急队员
他们被训练成了“医疗特种兵”
苟勇和莫云君都是市六医院急诊科护士,都年轻且技术扎实,其中莫云君曾在成都市急救中心主办的急救大赛中拿过大奖。作为医院派遣的救援队员,他们在抵达九寨沟县后迅速展开救援工作。“我们抵达的时候是10日凌晨1∶30,早晨7∶30就开始工作。在救治点,我们和其他兄弟单位的医务人员协同作战,虽然要处理的地震伤员较多,但我明显感觉出来,整个救治非常有序,没有一点混乱的感觉。”苟勇说,秩序的建立让他们得以高效工作,“我们仅在那里待了一天,就接到通知,送伤员返回成都。”
在前往九寨沟县的路途上,由于道路颠簸,莫云君竟吐得一塌糊涂,但并未影响他在九寨沟的工作,“我们选拔的应急队员身体素质过硬。”副院长黄雄说。
苟勇说,他是2015年被选拔为医院应急医疗突击队队员的,“那时我就意识到,作为突击队员,应像特种兵一样,有过硬的身体素质。”他开始每天坚持跑步,强健自己体格。
莫云君在这方面也深有体会,因为本身就在急诊科,出诊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况,抬病人、背病人,没有强健的身体是不行的。他热爱打篮球,而打篮球就成了他的一种锻炼方式。
急诊科女护士赵静也是医院应急医疗突击队员,她很遗憾这次没能抵达九寨沟参与救援,“可以说,我们平时都在为事件发生的那一刻接受派遣做准备。”她说,她参加过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救援,深知体力在应急救援中的重要性,因此只要不值夜班,她每天晚上都会沿着小区跑若干圈,让自己变成身强体壮的“女汉子”。
在采访中他们说,该院的应急队员虽然来自急诊科、普外科、骨科、脑外科、内科、重症医学科、妇产科等等不同科室,但接受过严格培训的他们甚至熟知如何运用野外生存工具、如何辨识各种能吃的野菜,“我们很自豪成为医院的应急队员。”
应急背后
养兵千日与用兵一时
市六医院接到派遣人员赶赴九寨沟县的通知,是在8月9日13时40分。按照要求,他们派出了苟勇和莫云君两名男护士,这两名精壮的年轻人立即背上20多公斤重的装备,前往市二医院,与该院派遣的医务人员一同向九寨沟县进发,他们于次日凌晨1∶30抵达目的地展开救援。
“地震8月8日晚上发生,我们9日中午才接到人员派遣通知,从时间上看好像没那么急,但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次救灾的有序和从容。”市六医院副院长黄雄说,虽然灾情就是命令,但如何体现救灾的科学性却是至关重要的,“汶川地震时震级大、损害严重,那时又缺乏一定经验,包括医院在内的社会各界车辆都在向灾区赶赴,救灾的热情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但由此导致的交通堵塞却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这给后来的科学救灾提供了反省和借鉴。”他说,九寨沟地震发生后,国家很快发布了灾情评估报告,“根据受损程度,有针对性派遣医疗救援队,在保证灾区群众安全的情况下,秩序得到了很好的维护。”
救灾秩序的建立,是一个大背景。如果将目光转回到医院,救援的从容,则体现在平时的准备与防范上。
应急预案是放在第一位的。一旦发生灾害,应急救援如何做?在医院,已形成了一个标准化预案,从院前到院中到院后,一个详细的应对流程非常清晰,只需要按照流程去严格执行。
其次是物质和装备的准备。市六医院副院长邓发斌说,救护车、担架、药品、器械、帐篷、背包、鞋、雨具、食品等应急救援的准备,该院是随时准备妥当并经常清理检查的,目的就是为发生情况那一刻不慌乱、更从容。“也许是巧合,在九寨沟地震前两周,市卫计委应急办还要求对急救装备进行了检查,这种检查是经常性的,有时会突击检查,从管理层面,保证了应急救援的快速和有效。”
救援物资设备的准备仅仅是一个方面,团队的协作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在面对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时,团队协作的演练磨合,被市六医院列入工作的重要内容。
2015年1月,市六医院接连进行了两场大规模演练,第一次是1月14日,第二次是1月27日,模拟内容是“遇到50名以上伤员紧急救治”。那时副院长邓发斌还是医务科长,他是演练的具体负责人之一,“那是发动全院的一次演练,从管理层到各个临床科室再到后勤人员全面参与,演练的目的,是让每个人知道自己在突发事件中的个人职责,要求做到科室与科室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全面配合、协同作战。”1月14日的演练是成功的,以至于引起成都市卫计委的关注,要求市六医院在1月27日再次演练一次,除了现场检阅,还邀请兄弟单位来参观学习。
然而,演练只是为应急做准备的内容之一。副院长黄雄说:“为了检验应急流程是否畅通,我们平时还安排人假扮应急病人,从急诊到检验科室再到后面的治疗流程,体验全程,暴露出流程上的问题,以便及时得到解决和修正。”
市六医院在应急救援上的准备,曾在现实中得到检验。两年前,某地发生50余人的群体性不适事件,该院参与了医疗应急,紧张而有序的救治,让每个人都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志愿团队
让应急救援体系更加完善
在本次九寨沟地震中,市六医院于8月10日18点多收治了7名地震伤员,他们都是来自外省的游客,其中5名在治疗后很快出院,有两名伤情较严重的住院治疗。如何让伤员在医院得到更好的治疗,该院在之前就做好了预案。伤员送达后,医院派出最得力的专家给予救治,医院刘德顺院长、陈勇书记还在第一时间来到病房给予慰问,“他们都是来自外地的游客,在异乡,我们的问候至少能够给他们带来温暖与宽慰。”院长刘德顺说。
这种温暖与宽慰,贯穿在市六医院的整个医疗过程当中。该院党支部和团支部专门成立了一支“党团员志愿者关爱队”,他们全部是临床一线医务人员,其中两名是心理咨询师。为了照顾好伤员,他们制定了排班表、制定服务内容、制定时间安排、联系相关科室,为地震伤员提供住院期间全方位、高水平的生活照顾和心理疏导。
志愿者服务队队长、外科支部书记蒲成容说,伤员们大多数来自外省,没有亲人陪伴,“我们六医院就是他们的家”。
住在骨科的伤员卢玉江老人是从河北到九寨沟旅游的,地震发生时她正在景区大巴上。突如其来的地震让她从车内翻滚出来,导致左跟骨粉碎性骨折,从未有过如此经历的她倍感恐慌。6月11日上午,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刘暾从生理方面、认知方面、情绪方面和行为方面对她进行了细致的指导,帮助她缓解焦虑情绪,而生活照顾小组为她安排好了每天的一日三餐、日常料理,解决了她除治疗以外的一切后顾之忧,让卢玉江老人深受感动。
“第一时间安排心理咨询师介入,这也是医院从以往事件中总结出的经验,这样可以让伤员更快走出内心阴影。”六医院党委书记陈勇说,党团员志愿者服务队的建立并运行,让应急医疗救援这个体系更加完善。
截至目前,市六医院派出的医务人员虽然已经按照政府的统一安排撤回医院,但伤员的救治还在继续。这意味着,这次的“88九寨沟地震”医疗救援尚未结束,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市六医院这个点位上,我们看到的是成都市委、市政府以及成都市卫计委、应急办和各医院在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援上,相较于以往,已有了一次值得肯定的飞跃。
新闻推荐
8月12日,陈述军在看守所的值班室里值守,地震发生后,他仅回家过一次本报记者蒋京洲陈博鞠天敬文/图8月8日21时,九寨沟县看守所内,教导员陈述军洗了把脸,准备去备勤楼拿件衣服。今晚,所里有3名民警值...
九寨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九寨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