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寨沟县熊猫舞:从祭祀娱神到现实演练
□ 文强
远处四川西北并与甘肃交界的九寨沟县(原南坪县)除拥有著名的世界自然遗产九寨沟风景名胜区外,日益为人注目的九寨神仙池风景区、九寨云顶休闲度假区、白河太平沟金丝猴自然保护区及甲勿池生态旅游度假区等众多的明星级旅游风光名胜,已成为九寨沟县全域旅游的新亮点。
九寨沟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琵琶之乡、民歌之乡和情歌之乡的美誉。目前已拥有南坪曲子、白马
舞、熊猫舞和川西藏族山歌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涂墨节、踏板房建筑技艺、南坪土琵琶制作技艺及藏历年等多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火把舞、火圈舞、打墙舞、藏狮子舞及荡秋千等20多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熊猫舞在白马藏族称为“登嘎甘 ”,据史籍所载,为起源于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娱神舞蹈。2014年11月熊猫舞名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祭祀娱神和娱情
熊猫舞在白马藏族称为“登嘎甘 ”,据史籍所载,为起源于九寨沟县的传统祭祀娱神舞蹈。白马藏族历史悠久。在长期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中,羌、氐、藏及汉民族不断交往杂居,逐渐形成了白马人独特的文化风俗。
一般认为现在作为非遗的熊猫舞由传统的老熊舞演化而来:苯教文化是远古原始巫文化的衍生,祭祀仪式中出现的图腾造型则是苯教文化最为重要的符号之一。在苯教曾经盛行的白马藏族地区,熊猫舞是其天人合一信仰理念体现的载体。据说白马藏族是“夺纳”(黑熊)和“夺嘎”(白熊)的后裔,因妖魔鬼怪惧怕熊神,故跳神者化装成熊神以制服鬼怪。
这种祭祀娱神的舞蹈与古希腊戏剧的娱神性如出一辙。通常认为从老熊舞演化成熊猫舞的历史大概一千年以上。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变迁中,白马藏族群落逐渐远离了迁徙与征战,进入相对稳定发展的农耕社会,熊猫舞的主题也逐渐从驱邪避祸发展演变成为祈祷祝福,在白马藏族民间传说中,白熊登嘎据说还促成过当地的一桩人间美满姻缘,又为熊猫舞的内容增添了一定的感恩色彩。
九寨沟县由于远处四川西北并与甘肃连界,藏羌汉文化长期在此交融发展,民俗风情纯厚,文化遗韵独具;同时,作为大熊猫的重要栖息地之一,20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交通闭塞,往来不便,这种相对僻远的因素酿成了熊猫舞生长和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熊猫舞主要流传在九寨沟县、平武县及甘肃陇南地区等地,又以九寨沟县的熊猫舞最具特色。在九寨沟县白马藏族的传统中,每年正月十五至十八这几天,伴随着浓郁的年味,村寨里的男女老少都会聚在一起跳起传统的熊猫舞。
传统的熊猫舞作为以舞娱神的拟兽舞蹈,展现了远古先民最初的立体造型艺术和审美意识。熊猫舞在表演时由表演者头戴黑熊头(去骨做成的标本),道具则有熊猫面具、服饰、铃铛和牛尾等,表演者手拿木棍和木制刀矛,随着锣鼓声跳跃前行。
熊猫舞以莽号、鼓、钹为伴奏器乐,基本节奏为两拍子;舞步在模仿大熊猫动作体态的基础之上进行了人格化的表演和夸张,可爱而逗趣,如舞蹈表演中的熊猫吃竹、喝水、爬树、垒窝及嬉戏等,在舞蹈者的现实演出中加入了舞者的即兴表演,与围观者嬉闹观赏互动;传统中的娱神功能掺和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更多的表演性节目。
近代随着熊猫一词的出现,“夺嘎舞”(白熊舞)演变成了熊猫舞。熊猫舞的表演形式一般以双人对舞为主。在奉行苯教的白马藏族地区,熊猫舞模仿熊猫的生活形态的拟兽起舞的原始形态,是万物有灵动物崇拜的活态遗存,既体现出川西北及陇南交界地带的传统艺术特征,也是白马藏族千百年来与自然和谐相处、天人合一境界的生动写照。
现实演练,传承后来
熊猫舞主要以家族传承为主,传承人自小跟随长辈习舞,按习俗至15岁时方可戴上熊猫面具进行正式的表演。在熊猫舞原产地的九寨沟县草地乡上草地村,传承并能表演熊猫舞的有多人,但真正能把握熊猫舞精髓的传承人并不多。这不只是一个舞蹈表演的问题,更多的还有长期的生活、习俗及师承上的影响和熏陶。
42岁的毛云安是草地乡上草地村人,是熊猫舞的正式传承人。他从7岁时就跟着大伯杨进保学习熊猫舞,从小学习、观摩和演练,耳濡目染,对大熊猫的生活习性及体态都能把握得惟妙惟肖,有一股自然天成的味道;同时在继承了大伯技艺的基础上还能有所创新。杨进保十多年前离世后,熊猫舞的传承就基本上只有毛云安一个人了。
2008年毛云安被评为熊猫舞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后,熊猫舞在现实传承中有了更多的人员加入,舞蹈本身也有更多的创新内容,对传统老熊舞中“娱神”的功能进行了更加现实的演绎和转化,即从祭神到娱神,从娱神到娱情娱人,更注重现实中的表演性,增加现在观众感兴趣的一些戏剧噱头的成分。
2012年,毛云安参加了九寨沟景区组织的表演队,现在每天早晨九点至九点半,在九寨沟景区大门口游客中心,毛云安都要与他的伙伴们们一起跳熊猫舞,自己每个月也有一千多元的收入。今年九月还参加了成都举办的世界非物质文化节并进行了表演。
在景区跟着毛云安一起跳舞的还有他的舅子杨小林,二人在表演中配合默契。他们表演的熊猫舞基本上再现了熊猫的原始生活形态,从熊猫的爬树、垒窝、吃竹子、溪边喝水到打闹嬉戏、挠痒痒等动作,生动形象,憨态可掬,常逗得游客们捧腹大笑。
游客们不知道的是作为非遗的祭祀娱神功能的熊神舞的影子已越来越少,而现实的即兴表演和戏剧噱头很多则是后来加上的,表演中的熊猫舞与原本的祭祀娱神舞蹈相比,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已有很大的区别。这其实也是作为表演性的非遗项目的一种可能的结果,因为时代变了,内容也一定会跟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其实是很正常的。
传统熊猫舞的道具一般是由手工制作而成,现在毛云安和他的伙伴在景区表演的道具一般都是在外面订制:熊猫服一般是由山羊皮制作,头盔则用石膏做造型后粘上了黑白的毛发,熊猫屁股后那一条灵动的尾巴则是后来加上的。毛云安说自己家里还保存着一副真正的老熊头制作而成的头盔,平时表演时当然不会穿它。
在熊猫舞的传承上,随着地方文化部门的非遗进学校的进程的加快,熊猫舞也和其它非遗项目一样被搬进了校园,当地孩子们可以从小感受到类似这些传统舞蹈的魅力,有了更多的年轻人对它进行了解,也就有了更多的传承。传承与发展,继承和变革,让非遗项目既能挣钱又保留了传统,让外界了解认识了传统文化,也保障了其进一步生存发展的空间,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地走向更深地创新发展之路。
非遗档案
遗产类别:传统舞蹈
遗产项目:登嘎甘 (熊猫舞)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 地:四川省九寨沟县
新闻推荐
成都签约协议金额92.88亿四川经济日报讯(记者杨萍刘琳易陟)11月20日,“成都都市现代农业投资项目推介暨签约仪式”在成都新会展中心隆重举行。现场分三轮签约了16个重大项目,协议金额高达17.03亿元,主...
九寨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九寨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