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鸟家长 中国式父母之困
10月10日下午5时许,成都外国语学校外的街巷,再次被各地的私家车塞得满满当当。下午五点半放学,家长们早早驱车从各个城市赶来,迎接远赴成都念书的孩子。
这种“盛况”,每周五下午及晚上都会在成外、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成都四七九中以及绵阳中学、南山中学等名校上演。为了孩子能够享受到名校相对优良的教学资源,这些家长心甘情愿过起了候鸟一样的“迁徙”生活:他们周一至周五在一个城市工作,周末则远赴成都等地接孩子回家。有的还干脆在就读地买房请老人或者自己辞职陪伴……他们,是为孩子可以付出一切的中国式家长。
据记者了解,这样的“候鸟家长”在四川至少有数千人。他们对孩子无私的爱让人感叹,而他们的奔波忙碌,也引发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中国家庭教育方式的思考。
5万公里凝聚的爱心
“候鸟家长”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周一次的“迁徙”。他们平日是公务员、生意人、律师、医生……到了周末,工作就变成了单纯的接送孩子、做饭、洗衣服。角色转换的背后,是为人父母的无私爱心。
伴随着下课铃响,一群群穿着校服的孩子三三两两走出了校门。肖生莉一眼就从人群中认出了儿子,她迅速走到他身边,一手接过拉杆行李箱,一手亲热挽住孩子,“车在那边,刚刚给你买了鸡翅,还热着呢!回家外婆再给你做好吃的……”
5年前,肖生莉的孩子从德阳考到了成都外国语学校的初中。从那时起,她和丈夫便过起了“候鸟”生活:周一至周五夫妻俩在德阳上班,到了周五下午三四点就和丈夫往成都赶。如今,肖生莉的孩子已经在成都读高三,“我们上班不开车,结果有一天突然发现,专门为接送儿子买的车,竟然已经开了5万多公里了!”肖生莉说,“当时也曾犹豫过是不是一定要把孩子送那么远,但是,谁让名校魅力更大呢?”
校门外的车流中,不时可见车牌号为川C、川R、川T的各地私家车,以及翘首期盼的家长。曾远芳也是一脸期待。为了能给孩子最好的学习环境,她在儿子从广汉市考上成都嘉祥外国语学校的初中以后,毅然在城东学校附近购买了一套三室两厅。“平时我们在外地上班,周末在成都住两天,周日送他回校后再回广汉。”如今,孩子已上高三,外婆每周送两次饭到学校给孩子补充营养。为了节省孩子时间,外婆会细心地把鱼刺和虾线都剔得干干净净。由于后来孩子考上的重点高中位于城西,年迈的外婆送一趟饭,20多公里的路程坐公交就要花3个多小时。为了搞好后勤,外婆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
作为妈妈,曾远芳周末还要洗儿子换下来的脏衣服。冬天衣服干不透,就拿电吹风一件件地吹。
即使如此,曾远芳仍觉得自己对孩子的爱还不够伟大。“我儿子同学有的家在外地,碰上限号或者其它原因,就坐长途车来接。有的学生本来家在成都,为了能就近照顾孩子,就在学校外租房住。”
在文庙后街附近的一个老居民小区,家住火车南站附近的汪琳就曾为照顾在4中上学的女儿,花了1800元租了一套房。尽管为此租金要比非学校附近贵一两成,而且租来的房子窄小陈旧,但最大的好处就是离学校近,孩子可以就近回家吃饭休息。
缺乏交流是家长心里的痛
从四川各地考到成都的学生,大多数成绩优秀,无须家长操心。但是每周短短两天甚至一天的相聚,让两代人的沟通交流变得无比奢侈。
当儿子并未抗拒母亲挽着他的手臂时,肖生莉有一刹那的欣喜若狂。“我儿子的叛逆期从初一就开始。只要我坐得离他近一点,他都会皱着眉挪开。”肖生莉想和他谈心,但是即使周末,孩子也有做不完的作业。当她想把谈心的时间放在接送时的路途上,看到孩子一脸疲倦上车就昏昏欲睡,就再不忍心。
初二那年,肖生莉突然接到了班主任的电话,要求家长立刻赶到学校。去了才知道,原来班主任找孩子谈心让他刻苦一点,孩子居然一脸反感、屡有顶嘴。“我们让他给老师道歉,最终都没能成功,最后换成我们向老师赔了半天不是。”如今,虽然已经念高三的孩子懂事不少,但肖生莉却不时自责,“如果孩子不是这么早离开家,我们有更多时间言传身教,是不是他就会少走一些弯路呢?”
对在九寨沟工作的杨益敏而言,每次和女儿的离别,都让她无比伤感。为了让孩子能从小学就开始接受最好的教育,她的丈夫工作调动到了成都,房子就买在了成外附近。然而,在九寨沟县某政府部门任职的她,却只能每周六开车七八个小时赶到成都,才能见到女儿。匆匆十几个小时的相处以后,就又得离开。“现在我女儿才上小学六年级,但是早早就学会了自己照顾自己,父女俩平时交流并不太多。”去年,杨益敏女儿生病了,当周日中午她照例做了一桌丰盛的饭菜,女儿却病怏怏地不愿动筷,然后突然说了一句:“妈妈,你能不能请假陪我一天。”“那一刻,我眼泪都快流出来了。”杨益敏说,她的女儿长期在小学保持班里一二名,“但是,在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的同时,我也在想:是不是也让孩子失去了更多家庭的温暖?”
情势所迫还是过度关爱?
车接车送,专职陪护,“情报”收集……“候鸟家长”惟恐不能将一切献给孩子。然而,这样的关爱是必须,还是反而阻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我觉得现在让家长反思这些,是站着说话不腰疼!谁让现在的优质教育资源都向大城市集中呢?”曾远芳感叹,她的儿子在成都可以学奥数、找名师补英语,“但试卷拿给一个农村亲戚的同龄孩子做,一大半都不会。他们以后怎么可能考一个好学校?我并非要求孩子未来出人头地,但至少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正是因为如此,成都的各大私立初中,生源几乎全部来自外地。记者了解到,今年到成都参加民办学校小升初自主招生的外地学生,超过了5000名。到了高中,公立学校也会在异地挑选优质生源。记者在四川省教育厅印发的2015年可跨市(州)招生普通高中学校名单上看到,石室中学、成都七中、树德中学各校区,仅今年招收的外地生就共达近300人。而从全省挑选的优秀生源,也让各名校的升学率相当亮眼。根据七中嘉祥公布的资料,2015年度其理科的重本率达到了96.3%。
孩子上了名校,考大学就成了第一要务。曾远芳说,孩子在成外念高一高二时,其实出门就可以坐地铁二号线回家。“但是看到别的孩子都有车接,我怎么能委屈了自己的孩子?”肖生莉也感叹,孩子班上很多人家境不错,“基本上男孩服装的标配就是阿迪达斯、耐克。我们给小孩添置新衣,也就尽量保持这个档次。其实,我在网上给自己买的衣服都很便宜。”而有的家长,还干脆辞职到成都陪读。或者自己不能来,就在附近租了房子,请专职保姆照顾小孩。
这些专职妈妈,主要精力是打理孩子的一日三餐。“我们群里说得最多的就是学生饮食,比如现在,就会讨论秋天螃蟹怎么做?在哪里可以买到价廉物美的。考试以前,就有人支招考前饮食应该注意什么。”除了做饭,专职妈妈们还要负责打探一切和孩子学习有关的资讯。
然而,这些真的就是孩子需要的吗?肖生莉说,有很长一段时间,儿子只允许爸爸一个人去接他,“他嫌我话多、唠叨,而他的爸爸即使教育他,却会适可而止。”曾远芳的儿子在成外上高中以后,也曾拒绝过家长的车接车送,“有一次他抗议,说我们会把他培养成四体不勤的人,他宁愿自己坐地铁回家。但是孩子学习这么辛苦,挤地铁的时间为什么不用来在车上休息呢?”自孩子高二下学期以来,曾远芳渐渐失眠了,“每晚就愁孩子是考清华大学呢,还是送他出国留学呢?”但孩子在她说起这些话题时,已经直接当成没听见了。“其实,我很讨厌妈妈把全部心思都放在我身上,我希望你周末去和爸爸逛街、看电影,而不是围着我转。”曾远芳的儿子曾这样认真地和她谈话,但是她说,“小娃儿不懂事,等他以后为人父母,就理解我们了!”
□本报记者 吴晓铃
专家
家长的爱应该适度
在教育专家纪大海看来,“候鸟家长”做法值得商榷。“一方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陪伴不可或缺,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有的家长仅仅片面要求孩子成绩优秀,这极可能造成学生的人格歧异。他们也许应试无敌,但缺乏独立的生存能力、长期以自我为中心,再加上从未经历磨难,今后很难适应社会。”纪大海认为,家长爱子之心可以理解,“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现在有的学校在禁止学生攀比、培养独立能力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措施,学习环境和时间更是完全能够保证,家长无须过多杞人忧天。”
(文中家长、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朱丽)5月31日,以“清凉九寨避暑天堂”为主题,九寨沟县休闲度假旅游推介会在北京举行,精彩的推介让首都游客知晓了“九寨沟县,不只有九寨沟景区”。九寨沟县地处川甘两省交界处,属于森林及生...
九寨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九寨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