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和乡亲们同甘共苦是我的快乐 记返乡创业优秀农民工苟华

阿坝日报 2017-06-27 09:03 大字

■向菲实习记者陈发伟记者王和斌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金川县庆宁乡村民苟华一直以来遵奉的人生信条。他在外打拼近20年,小有成就,“却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家的感觉”,那种思乡之情隐匿着、潜藏着,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

苟华出生在庆宁乡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今年42岁,正值青壮年。多年漂泊的生活让他对家乡有着特殊的情感。“作为一个已成家的男人,总是长年漂泊在外打拼也不是个事儿。未来应该有新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是回到家乡。”回乡创业的念头在他心里掩藏已久。

说干就干。2014年年底,苟华结束了在外地的生意,带着对家乡的思恋情怀和对农业投资的热情,回到家乡创业。实地考察、找项目、谈合作……创业之初的艰辛他不曾与人诉说。

凭着能吃苦、敢闯敢拼的精神,当年,苟华毅然选择回乡创业,如今已是四川华杏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监事、合作社理事。回乡创业成功,初步站稳脚跟,让他找到了成就感,更加坚定了当初的选择。

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大力扶持优秀青年返乡创业,为他们提供政策、资金等支持,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在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的支持下,依托金川县优势的农业资源,苟华创立了四川华杏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金川鑫华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金川县泽辉油用牡丹种植专业合作社。

舞台搭建起来了,苟华谋划着唱一台“大戏”。

“回乡创业的最大目的是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奔小康。和乡亲们同甘共苦,一起在家门口挣钱,是我人生的快乐。”苟华告诉记者,他的经营项目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以“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为经营宗旨,以诚信树立品牌,以服务群众、带动群众、致富群众为服务目标。

村民们传统的生产模式单一零散、不成规模,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苟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一心想着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

2014年年底,苟华流转了367.96亩村民的土地,建起牡丹种植基地,目前,已栽种牡丹157.5亩。去年,牡丹种植基地所种植的牡丹已实现年产值78万余元。

“土地流转的前五年,农户从公司获得土地流转费。五年后,农户以土地及附着物入股,和公司、合作社续签入股合同,实行户户股份制,产量与效益挂钩,合作社与农户按40%和60%的比例分红。届时,每户将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收2500元左右。”苟华告诉记者,公司与农户之间是互利共赢的关系,为村民们致富增收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2015年,苟华又流转了村民的雪梨树1850株,进行统一管理,加强日常病虫害防治、修枝等,统一采收、加工、销售,每户每年增收1000元以上。“以前,守着雪梨这么好的资源却没有实现效益。现在好了,‘土梨子\’变成‘金果果\’了。”村民们靠雪梨增收后都喜笑颜开。

牡丹基地作为新兴的农业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金川雪梨是老牌子,有着很深的群众基础。在苟华的带领下,家乡人民走上了发展特色产业致富的康庄大道。

“返乡创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苟华说,发展农业产业,投资大、见效慢,但他依旧坚持在土地里做“文章”,是想带领村民们一起致富奔小康。

回乡的第二年,苟华看到家乡的雪梨滞销,成熟的雪梨全部坏掉,又谋生了帮助解决雪梨滞销的想法——建立雪梨加工厂,把雪梨加工成膏、糖、片、饮料等产品,提升雪梨的附加值。目前,雪梨加工厂已逐步走上正轨,经营状况呈良性循环趋势。

“一定要努力把雪梨加工厂做大做强,办成一家规模化的龙头企业,吸纳更多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贫困户在当地就业。” 苟华信心满满地说。

浅尝辄止不是苟华的个性,追求更长远的发展才是他的奋斗目标。“勤劳靠双手,在外打拼不如回乡创业”,“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家里的土窝窝”,苟华的话语朴实、坚定。作为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农民,他在家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带领乡亲们在致富的道路上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新闻推荐

春天里,种下致富的希望 ——卡拉塘村贫困户领到3万余斤免费魔芋良种

■马麟记者杨骁3月2日,金川县独松乡卡拉塘村贫困户梁生全一大早就来到独松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尽管此时河谷吹来的风依旧很冷,可他的心中却很温暖,因为一份脱贫致富的“希望”值得他在料峭的春寒中等...

金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