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她靠勤劳的双手奔康

阿坝日报 2016-10-11 00:00 大字

■实习记者张蕾记者杨刚颜天杰

10月的金川,秋风送爽,瓜果飘香。沿着平坦整洁的通村水泥路,记者一行走进金川县沙耳乡克尔玛村,村寨平均海拔2780米,全村102户,袁孝凤家就在村寨最高处。

院子里,5匹正悠闲吃着青草的大马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可是我家的‘功臣\’,没通水泥路时,全靠它们把农产品驮到县城换钱。”55岁的袁孝凤乐呵呵地说着,带着我们参观起她家的“小洋楼”。

客厅里液晶电视、冰箱、音响等电器一应俱全,厨房里电饭煲、电磁炉应有尽有,卫生间内也贴满瓷砖,装上了浴霸、太阳能热水器,整个家充满了现代化的生活气息。

看着一家人富裕的生活,谁又能想到,两年前,袁孝凤家还欠有十几万元的外债,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回忆起以前艰苦的日子,袁孝凤可谓感慨万千,有道不完的苦,她说:“最困难的日子就是过去这10年了,靠着4亩8分地,帮公婆把三个小叔子养大,帮他们成了家娶了媳妇,又把年老多病的二老养老送终,还要供三个娃儿读书,前前后后就欠下了十几万元的外债。”

“感谢党的扶贫政策,不仅让我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还帮我们找到了脱贫致富的新‘门路\’。”袁孝凤向记者谈起了自家的“脱贫经”。2013年,硬化的入户路通到了家门口实现全家多年来的夙愿,这也成为了她家的“致富路”。随着“幸福美丽家园项目”“五改两建”等一些列惠民工程的实施,家里不仅翻新了房屋,生活条件更是焕然一新。

住上了好房子,如何才能过上好日子?村“两委”结合袁孝凤家的实际情况,科学制定了脱贫方案:贫瘠的山地种上经济效益高的花椒;扩建圈舍,养殖生猪;在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中,给她家补贴良种牛,让她家的养牛规模扩大。

“这个扶贫方案就是为我们家‘量身定制\’的!”袁孝凤告诉记者,因为海拔高,家里的4亩8分地就只能种植玉米,只能解决养猪牛的饲料。家里就自己和丈夫常年在家,花椒管理起来十分简单,采摘的时候也可以请人,不需要很多劳动力。至于家里的几头牛都是本地黄牛,费时费料,生长慢,迫切需要改善品种。

“脱贫路上,党的扶贫政策好,但还得靠一双勤劳的双手。”沐浴着党的扶贫政策,袁孝凤一家在脱贫道路上越战越勇,栽树苗、建牛舍、垒鸡圈……几年时间里就将养殖规模扩大到生猪13头、肉牛18头、跑山鸡数十只,山坡上近百株的花椒也在茁壮成长。

当然,村“两委”和驻村“第一书记”也没闲着,落实相关补贴、联系技术人员、对接产品销售……想方设法,把一项项帮扶措施落到实处。

而如今,袁孝凤家不仅在去年脱了贫,也成为克尔玛村小有名气的养殖大户,一家人的生活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从贫困户到脱贫户,从脱贫户到养殖大户的经历,袁孝凤的脱贫故事充满着辛勤和奋发图强的精神。就像袁孝凤自己所说:“作为藏区,我们享受着党和国家很多惠民政策,但是如果一味地等靠要,我们永远无法脱贫致富,幸福生活必须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

新闻推荐

山水风光迎客来民俗风情成卖点到四川住住“藏家乐”

■王斯越“梨花开,贵人来,宾客满堂笑满怀。”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每当梨花盛开的季节,沙耳乡“乡巴佬”农家乐老板王启宏便开始忙里忙外打扫客房。他告诉记者,自打省里在金川发展梨花红叶景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