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沃土绽新姿 ——2015年阿坝州文化事业发展综述
■记者袁娜颜天杰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座城市不懈发展的内生动力。
也正因如此,在跨越发展的全新历史时期,阿坝将更多的目光投向文化建设——深度挖掘历史文化、民族文化、红军文化,加快优势资源向优势产业转变,将独特而丰富的文化资源要素全面融入产业转型升级中,把保护、传承、发展藏羌文化遗产与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结合,形成了文化事业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互促进的良好局面,同时,让广大人民群众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共享文化成果的喜悦。
阿坝,这座有着丰厚文化资源的大地,更能体味文化的巨大能量。如今,在推进“文化强州”的嘹亮号角中,阿坝文化产业发展的巨轮已经鸣笛起航……
繁荣文化产业打造经济“硬支撑”
文化发展是“软实力”,发展文化是“硬任务”。在“文化强州”的摸索中,阿坝人意识到,文化“软实力”要转化为经济“硬支撑”,必须依托文化产业的发展。
如何使文化资源从“无形资产”变身“有形效益”?旅游二次创业以来,阿坝州把文化作为旅游的灵魂,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把阿坝州建设成为四川国际旅游通道和最大的国际旅游精品区目标,提出了“旅游文化化、文化产业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
在千年古堡桃坪羌寨,每逢节假日,来此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每个村民都能从门票收入中受益,保护和传承羌族文化的积极性也日益高涨。
2015年3月18日,川西高原怒放的梨花开得正艳。素有“阿坝江南”美誉的金川县,大型3D电影《东方女儿国》剧组在这里隆重举行开机仪式,同时也在这里完成了第一组镜头。
从《尔玛的婚礼》《云上的人家》《欢迎来到阿尔村》,到《马奈新娘》《莫朵格依》,再到《东方女儿国》……影视镜头,让阿坝这片神秘而古老的高原,逐渐被世人所熟知。而随之产生的,则是发展势头强劲的文化产业。
阿坝州地处藏羌民族文化走廊,多民族和睦相处,造就了灿烂多样的民族民间文化。藏羌绣、羌笛口弦、羊皮鼓舞……文化内涵不断被延伸。“只有让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植根于群众生产生活中,才能激活本土文化的自我造血功能,赋予文化鲜活生命力。”州旅发委负责人告诉记者,注重文旅互动、文旅结合,让群众成为参与者、实践者、受益者,正是对这一构想的最佳实践。
为延伸文化产业链,形成多样化消费方式,提高城镇和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阿坝州还积极发展城市电影院线、加大图书销售发行。2015年,全州实现票房收入192万元,商品收入21万元,实现总收入213万元。实现图书销售收入603.4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3万元,增长率为0.9%。
阿坝,正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在文化产业发展道路上踏实求进。
倾力文化惠民工程让百姓共享文化硕果
马尔康、汶川、茂县、金川……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小区、广场等场所总会响起欢快动感的音乐,不少群众随着音乐节拍翩翩起舞。律动的音乐,轻盈的舞步,已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农村,农民朋友们闲暇之余可以在窗明几净的“农家书屋”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在基层服务点的电脑前欣赏精彩的文艺节目,在宽敞的乡镇宣传文化站里参加培训学习、娱乐健身……
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是百姓幸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件”。近年来,阿坝州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同时,不断拓展群众文化的广度,提升文化建设高度,广筑群众文化活动平台,不断壮大群众文化活动阵地,城乡处处显现出文化繁荣的勃勃生机。
为让文化惠民乐民真正落地生根,近年来,州委、州政府把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摆在优先位置——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要求和便民、惠民、乐民目标,强化政府主导,突出公共财政支撑,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贯通州、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从总量到结构,文化投入持续增加和改善;从城镇到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越来越广;从设施建设到项目建设,“文化民生”日益受到各地高度重视。目前,全州有获国家二级图书馆1个,国家三级图书馆4个;累计完成90108套直播卫星村村通、6600套直播卫星户户通、9600套太阳能便携式直播卫星电视机的安装工作;全州共建1353个农家书屋;全州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6处32个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
如今,越来越多的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越来越多的文艺作品竞相问世,越来越多的文艺院团活力迸发——在文化建设改革推进中,阿坝公众的基本文化权利得到了更多的保障,老百姓的精神家园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有理由相信,阿坝文化事业必将迎来新一轮大发展大繁荣,百花齐放春长驻。
新闻推荐
因水致贫的高半山区如今靠啥脱了贫?“十三五”期间投向“四大片区”的水利投资资金将超全省总额的五成02版让群众乐享幸福生活——金川县文化惠民见闻03版...
金川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金川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