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树“三面旗帜”聚焦发力“拔穷根、摘穷帽”——金川县创新思路推进***工作纪实

阿坝日报 2015-10-09 14:09 大字

■记者杨刚韩秀全

时针指向历史性一刻: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扶贫开发进入了***的新阶段。

2015年7月8日下午,省委十届六次全会正式通过《中共四川省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

2015年7月28日,州委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新阶段全州扶贫攻坚工作,动员全州上下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实在的行动,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奋力谱写富民强州、全面小康新篇章。

……

这是一张张开展***前的动员令,更是一张攻城拔寨的作战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州精神,“全面小康路上,消除绝对贫困。”这是金川县委、政府庄严承诺。精准出拳,首先是找准“靶心”。全县贫困底数是什么?近年来扶贫开发有哪些成效和做法?贫困突出问题及主要特征是什么?只有将这些问号一一拉直,才能拿出有力举措,精准打向贫困“七寸”。***工作前的“会诊”结果让人瞠目结舌——放眼全县,数据令人触目惊心:贫困村52个,贫困对象2604户、9188人。

漫漫扶贫路,悠悠金川梦。在“让党建的旗帜在扶贫攻坚前线熠熠生辉、把和谐稳定的旗帜插在扶贫攻坚的最高地、让民生旗帜在扶贫攻坚最前沿高高飘扬”三面旗帜引领下,全县变“病急乱医”为“对症下药”;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打牢“底子”又拓宽路子;既“造血”又“输血”;既连片推进,又精确制导。雪域高原上,阿坝新江南农牧民群众与全省、全国各族群众共同实现小康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扶贫促党建、党建带扶贫——扶贫的准星在哪里,党支部就建在哪里,真正让党建的旗帜在扶贫攻坚前线熠熠生辉

初秋时节,走进卡拉脚乡二普鲁村,但见幢幢藏式民居依山而建,散布于连片绿海中,条条蜿蜒平坦的水泥路进村入户。沿路漫步,医疗点、服务站、健身区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更远处,10万棒黑木耳培育基地生机盎然。

众志成城“斩穷根”,党旗飘处别样红。二普鲁村,这个大山深处的嘉绒藏族村,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较差。但如今的二普鲁村和谐稳定,风气纯正,邻里和睦,经济发展势头好,群众安居乐业,呈现一派祥和景象。一谈起这些,村民阿措就喜上眉梢:今天的好日子跟村里的“党员思想体检”分不开,它让村里的党员、干部干事干干净净,说话我们信、办事大家跟,这才带来了二普鲁村的巨变。

“金川地形地貌独特,每个乡、每个村,甚至每个村民小组的脱贫之路都不尽相同,扶贫模式不能‘一刀切\’。所以,在这里扶贫攻坚,处在最前线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一定要把根扎得深一些、更深一些,一定要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县委书记张海清说。

如何保持党员的纯洁性?党支部和党员作用如何发挥?“从1983年开始,二普鲁村党支部每年利用2—3天时间开展“党员思想总结”,让每个党员报告一年来的思想以及在生产发展等方面发挥带头作用的情况,然后发动大家“当面锣对面鼓”地给党组织和党员找问题。

问题找准了,思想解放了,干劲更足了。在党支部带领下,村里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种植了200余亩反季节蔬菜,购进500余头良种牲畜,并建起10万棒黑木耳培育基地。道路的畅通也让夏季前来避暑、冬季赶来看雪的自驾旅游者增多,村里也开起了好几家藏家乐。

2014年,二普鲁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8000元。与生活一道发生变化的,还有村民的观念。村党支部书记阿王说,他们现在正张罗着和内地的食品加工企业联系,准备发展畜产品加工产业。

群雁高飞头雁领,群众脱贫干部带。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基层执政的根基,***最终也要依靠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合力来完成。扶贫开发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扶贫项目在哪里,党员的作用就要发挥在哪里。

从二普鲁村到全县乡村,思路清晰、方向明确。

——坚持把扶贫开发与党建提升工程、“强乡兴村”战略、“软乡弱村”整顿、“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探索强村带弱村、富村带穷村、驻村帮扶单位党组织与贫困村党组织联建等办法,整合群众工作组、优秀年轻干部“双百工程”等干部工作力量,推动扶贫攻坚工作落实到位。

——按照思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和协调能力强、维稳能力强的“一好三强”标准,选好配强乡、村两级领导班子,增强农村基层组织引领发展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以富民强村为目标,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的有效途径,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

如今的金川,以“强基层”推动“富百姓”,以一种看似平常但又独特的方式,展示了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鲜活样本。

输血兼造血、民生兼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改善,产业带动群众致富,让民生旗帜在扶贫攻坚最前沿高高飘扬

“进一步坚定信心决心,不折不扣落实好中央、省委、州委和县委各项决策部署,统筹抓好发展、改革、民生、法治、党建等各项工作,与全县9188名贫困人口心连着心、手拉着手、肩并着肩,昂首阔步,全面同步进入小康社会。”——8月13日,县委书记张海清在县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上,向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发出动员令。用他的话说,实施***,具体到贫困群众,就是要“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就是要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有好身子。

军令状已立,冲锋号吹响,金川县***开发攻坚战的“路线图”画就。

然而,“精准”的前提是立足实际、找准产业优势。县长卞思发说,扶贫攻坚要以破解民生难题为重点,集中扶持发展高原农业、旅游业等特色产业,增强贫困地区自我脱贫能力;实施好安全饮水、农村公路、高标准农田和生态建设等惠民安居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勒乌乡马厂村,这个曾经的贫困村,率先在全县109个村中全面解决民生“七难”问题,成为了全县脱贫致富的标杆。

三年时间,针对群众“出行难”,马厂村实现了通村公路100%、通组道路100%、入户硬化路100%、道路安保设施100%的4个100%目标。

针对群众“饮水难”,通过“一事一议”、民工建勤等方式最广泛调动群众参与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引导群众“出大力流大汗,自己家园自己建”,形成了“干部领着干、党员带头干、大家一齐干”的干事创业氛围,实现了农村安全饮水、灌溉用水全覆盖。

针对群众“增收难”,全面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立足气候、区位、资源优势,将土地流转给公司,积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培育优质酿酒葡萄1800亩、青苹果300亩、核桃1000亩、道地中药材1000亩,广大村民奔康致富的路子进一步拓宽。

针对群众“就业难”,以“人人享有就业”为目标,借助企业入驻、土地流转等契机,村民在家门口就实现了就业。同时,加强技能培训和劳务输出,村民外出务工得到了实惠,幸福指数进一步提升。

针对群众“用电难”,全面实施农网高低压线路改造,家家户户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实现了用电全覆盖。

针对群众“上学难”,加强“一村一幼”建设,聘请专职教师教学,实现了学龄儿童教育全覆盖。

针对群众“就医难”,加强“一村一医”建设,建立健全村级医疗网点,积极融入县级公立医院为核心的1小时医疗服务圈,群众享受到了更好的医疗服务。

从点到面,百花齐放。如今,一项项破解“七难”的措施在梨乡大地生根、开花、结果。

在全省少数民族地区率先实现农村公路建设“三个百分之百”,畅通了村村寨寨的脱贫路、致富路;投资2亿元,实施惠及14个乡镇6万余群众的崇化水利工程、小型农田水利重点项目、重点水土保持工程和农村安全饮水等项目;大力实施“9+3”免费职业教育计划和15年义务教育,多渠道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和就业促进,加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抓好地方病、慢性病综合防治……

扶贫先扶智、扶智要扶德——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群众生产生活,把和谐稳定的旗帜插在扶贫攻坚的最高地

金川高原山峦如涛,梨乡大地大江奔流。如何让梨乡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奔小康?

找准“贫”根,切断“困”源是关键。扶贫开发成败系于精准,既要有决战决胜的勇气和钉钉子的精神,也要有清晰全面的部署,更要有经济社会发展的和谐氛围。

营造发展的和谐氛围,就必须抓好精神文明建设,让干部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如张海清所说,如果不把思想道德建设抓实抓牢,扶贫开发政策的实施效果将打折扣。

为此,县委、县政府以咯尔乡德胜村为主战场,以群众最易接受的“孝”文化为突破口,以“孝为先、善为上、和为贵”作为家风、新风、时尚,不仅使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找到了接地气的途径,还实现了“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进而夯实了党在藏区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

德胜村是个有来头的村子。此前的村名“得胜村”得于乾隆战金川时,兵将战后留守此处,与当地民众融合,形成诚信、孝善、和睦的民风。然而几年前,德胜村迷失在经济大潮里,成为金川县远近闻名的“问题村”:2009年,村里修建跨河大桥,因修在哪里、怎样修等问题协商无果,数十名村民在施工现场围殴乡干部。2011年初,前村干部空口许诺,村民利益无法兑现,群众上访量占了金川县的一半。

要恢复村里好风气,关键是有好“头人”。2011年1月,村里的党员选出了群众基础好、奉献精神足的刘再琼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其后,村民又选出了公认的能人唐志国担任村委会主任。于是,几年时间:

——村头建起了德胜赋碑,让村民谨记祖训;村寨石墙上绘二十四孝图,贬斥假恶丑,传递正能量;建起百德墙,文化传统落实到个体的一言一行;

——村里开展遵纪守法户、五好家庭户、道德模范人物等评选,大扬孝道之风,和善之气;

——制定道德公约,广播每天播道德故事,编印文化读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

如今,走进德胜村,公路通屋前,梨树映农家。家国关系的思想之变,使德胜村善行风起,村子前所未有的团结。

当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已经融入生产、融于生活后,发展也成为了德胜村不断进步的永恒动力。

刘再琼告诉记者,村民的思想解放后,闲置的土地都派上了用处。从2013年起,有了扶贫资金的注入,开始发展无公害蔬菜,顺势而为,如今种植面积已达400多亩,如今这里除了冬天稍微闲一点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忙,忙下种、忙管理、忙销售,到了大量上市的时候,收购的车南来北往,家家户户忙不过来。

德胜村的成功实践,让金川县委、县政府看到了希望,在刚刚出台的《中共金川县委关于集中力量打赢扶贫开发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里,全力抓好新风正气塑造,已被写入扶贫攻坚十项重点工作。“和谐金川”范本,已成为贫困地区农村脱贫的“好良方”。

红旗飘扬,新江南日新月异。我们坚信,在三面旗帜的指引下,金川县一定会努力破解扶贫中的困难、前进中的障碍、改革中的难题,锐意进取、勇当先锋,为建设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区作出新贡献。

新闻推荐

金川女孩微信募集10余吨物资送温暖

本报讯(记者刘洪文)1990年出生的马吉莉是金川县曾达乡木尔都村幼儿园招聘的公益性岗位幼儿教师。今年9月,她开始通过微信朋友圈发起募捐活动,先后为红原、壤塘、九龙以及西藏等地的群众募集生活物资...

金川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金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