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深爱的事 快乐传承
弹唱艺术最早起源自西藏的阿里地区, “龙头琴”是藏族人民用于弹唱伴奏的一种古老的乐器,具有350多年的历史,当时人们将“龙头琴”称为“阿里琴”、“六弦琴”,藏语里有“藏族乐器之王”的涵义。200多年前,二世嘉木样大师在西藏学习的时候,把“阿里琴”带到了拉卜楞寺(今甘肃省境内),成为藏传佛教的主要伴奏乐器,从此龙头琴一直作为拉卜楞寺院中的佛教音乐形式被保存了下来。
■记者 巴丹
一夜的雪,把红原县城的天空染成一片银色,晨光微起时,记者来到红原县 “玛萨呈祥弹唱队”创办人丹增家中,同弹唱队一起了解“龙头琴”弹唱艺术。
“龙头琴”弹唱技艺传至六世贡唐大师的时候,大师将该技艺传给他的两个学生,一个是在安多藏区家喻户晓的弹唱艺术家华尔贡,还有一个就是玛萨呈祥弹唱队的创办人丹增。
“因为机缘,有幸在19岁的时候师从贡唐大师学习藏族文化,当我听到‘龙头琴\’弹唱表演的时候,就被它美妙的旋律深深吸引,跑到老师的寝室告诉他,我很想学习,老师居然答应了,那时开心得不得了……”丹增回忆起往事,神态里那份幸福感犹在。
那是1990年,得到老师的认可后,丹增像着了魔似的沉浸在忘我的学习中,“当时因为练习弹唱,手指经常被擦破,在阿里地区的学生会用冰块敷在伤口上,甘肃没有冰块,我就把手指按在装有开水的茶壶上,这样可以缓解疼痛,不过没等伤口恢复就又忍不住练习,因为太喜爱了,嘿嘿……”
流光易逝,尤其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激情全部投入到自己喜欢的事上时更是如此。经过五年多不间断的刻苦学习后,丹增学到了“龙头琴”弹唱文化的精髓,并于1995年分别录制了《贡唐大师部分歌集》唱诵版和调集《妙音之曲》,发行后深得听众喜爱。
回到家乡阿坝州红原县后,早已是藏区喜爱弹唱艺术者们偶像的丹增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邀请他在很多大型节日活动上表演,他在家乡的名气越来越大。
“我从小就喜欢音乐,在收音机上经常听丹增老师的弹唱,看到他在家乡表演,很激动,在我们村有很多像我一样喜欢音乐的伙伴,有一次,我们13个人就聚到一起,商量拜丹增为师。”“ 玛萨呈祥”弹唱队的扎西东珠和切秋甲告诉记者。
“之前只是因为自己喜欢,这群年轻人来找到我以后,我才意识到,命运让我学会了这么宝贵的艺术,让它得到继承和发扬是我的义务。”丹增认真地说道。2011年,丹增为了保护、传承这项宝贵的精神财富,组建了弹唱队,次年4月29日,弹唱队在贡唐大师座前表演时,得到了高度赞扬,并为弹唱队赐名“玛萨呈祥”弹唱队。
“我们弹唱队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通过‘龙头琴\’弹唱表演,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弹唱队,了解‘龙头琴\’弹唱,让民族文化走出红原,走出四川,走出中国,走向世界。”队员央金泽拉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自弹唱队组建以来,队员们积极去省内各地表演,截至目前,“玛萨呈祥”弹唱队参加了第五届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第十四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第四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大大小小90余场活动,并获得原四川省省委副书记刘国中的称赞,同时,弹唱队创办人丹增于2016年6月,荣获“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六弦琴弹唱的代表性传承人”荣誉。
“现在国家很支持我们,不仅给我们资金支持,还正在县上筹建一个演艺厅,专门给我们用来表演,将来,我们还希望能办一个培训学校,让更多喜欢弹唱的人来学习,把我们民族的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丹增说。
“‘龙头琴\’弹唱很有特色,有很高的传承价值,希望他们继续坚持学习,把这项艺术吃透,实现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的初衷。” 红原县委宣传部新闻科干事杨忠旦真对他们充满了期望。
新闻推荐
■谭辉记者邹阳“新医院好,整洁、敞亮又先进,感谢绵阳为我们修了一座现代化的医院。”在红原县人民医院取药的牧民瓦布登为新医院竖起了大拇指。去年4月,新建的红原县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气派的门...
红原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红原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