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幸福出发 ——甘孜州农牧民感恩奋进奔小康纪实
搬入新家的牧民群众喜上眉梢。 本报资料库图
■本报记者 田杰 陈杨 马建华
6月的金马草原,辽阔的牧场,在经过一个严冬的“休眠”之后,逐渐“苏醒”过来。随着气温的逐步升高,牧草已从鹅黄渐渐变成了青绿色,成群结队的牛羊悠闲自在地啃食着鲜嫩的牧草。
12日下午,记者走进被誉为“色达第二城”的色柯镇约诺新村牧民牛珠家。宽敞明亮的客厅内,彩电、冰柜、洗衣机等家电齐备。记者刚一落座,牛珠便滔滔不绝地叙说起定居前后生活的天壤之别:“没定居前,一家人生活来源全靠游牧维持。牧民白天跟着牛羊走,夜晚睡在帐篷里数星星,人好像只是会说话的牲畜。那种游走不定、转场不停的日子,确实让我们过怕了;而今定居点就变成了我们的快乐家园,定居房也就成了我们的安乐窝。无论是老人就医还是孩子就学都很方便。特别是在漫长的冬季,一家人呆在暖和的房子里,围着烤钢炉喝酥油茶、看电视、聊家常,这样的生活越来越像城里人了。”
“生活得像城里人一样”,绝不仅仅是居住环境的改善,而且要让定居牧民能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和致富奔康。
采访中,色达县色柯镇解放村支部书记俄日告诉记者:“为发展畜牧产业,县上在组织我们到青海果洛州和阿坝州红原县学习取经的同时,着力将我村打造成为路通、水通、电通、信息畅达的产业示范基地。去年6月,总投资518余万元的生态畜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合作社采用政府筹资、牧民入股融资的方式,村上目前已有186户牧户参与入股258个股份。合作社配套建设了暖棚、厂圈、防疫巷道、水井、贮草棚、生产用房等占地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基础设施和300亩割草基地,购买了100头生产牦牛。合作社还选出了理事长、财会、监事等6名管理人员,聘请了7名有一定放牧经验的牧工,注册商标1个,县上还在县城黄金地段协调了3个门面供合作社销售畜产品专用。预计3年后,合作社股民每股每年能分到1500元的红利。看来,‘产业+基地+牧户’的抱团经营模式,绝对要比之前各家各户的单打独斗强得多。”
“生活得像城里人一样”,这不仅是甘孜州26万多定居牧民对致富奔康的期盼,这同样也是全州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农民群众最为现实的愿景。
康定市立足“一村一策、一户一策”,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目前已建立青稞、马铃薯、芫根、蔬菜等“八大产业基地”9万亩,着力培育了酒、肉、菌、果、药“五大产品”体系和区域特色品牌19个,“赶羊羊肚菌”获得欧盟有机认证,“康定芫根”、“康定红皮萝卜”获得国家地理农产品标志认证,全市扶持发展龙头企业12家、培育农业专合组织223个,其中金色高原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达杠苹果、金汤藏香猪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去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4.5亿元,较2010年增长20.1%。
从泸定、丹巴、九龙、雅江,到理塘、稻城、乡城、得荣,从巴塘、道孚、炉霍、甘孜,到新龙、白玉、德格、石渠,一系列产业富民举措,点燃全州农牧民群众脱贫奔康的激情。
微观看发展,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县(市)、一个乡镇、一个村落和一户百姓的变化。看似无足轻重,实则真实感人;宏观看发展,我们看到的是一部变化的史诗、一本民生的账单、一册幸福的影集和张张快乐的笑脸。看似远离自己,实则就在眼前。
这是甘孜州2015年产业发展的一组大数据:全州接待游客1076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4亿元,分别是2010年的3倍、4.5倍。如今,不少农牧民已经和正在成为甘孜州全域旅游发展的直接受益者;全州水电实现增加值30亿元,较2010年增长78.5%。建成了总装机达10万千瓦的甘孜、炉霍光伏电站,水电移民后期扶持、惠民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全州矿产业实现增加值8.7亿元;全州已建成特色农业产业基地31万亩、特色林业产业基地34万亩,做优“十大”特色产品,开发1500余种商品,扶持龙头企业67家,新增新型经营主体4740个,农业实现增加值53.6亿元,较2010年增长1倍多;全州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3.5亿元,较2010年增长30.4%;全州8所藏医院达到二级民族医院标准,德格麦宿藏医药产业园、泸定中藏药产业园、海螺沟“中国南派藏医药传承创新基地”和7个藏药制剂室建设加快推进,近400个藏药制剂品种纳入医保报销;……(紧转第四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贡波华清牟静洪)1月13日,红原县迎来入冬之后最强一次寒潮,最低气温创8年来最低记录,达到零下30.6度。呵气成霜、滴水成冰的酷寒天气对该县畜牧生产带来极大挑战,一些暖棚、草库尚未普及的边远牧...
红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红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