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板当“地主”村民挣“双薪”——松岗村土地流转助力农民多元增收农业转型升级

阿坝日报 2016-06-16 13:47 大字

【采访手记】

在马尔康市松岗村采访时,村委会主任赵春秀多次提到:村里316人,60岁以上的老人就有80个,而年轻人又大多在外务工,劳动力严重缺乏。其实,这不是个例,如今农村,年轻人外出务工,农业成了“老年产业”,加之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导致农业收益低,农民收入少,许多地方甚至出现了抛荒现象。如何重新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规范有序的土地流转制度,鼓励承包经营权在公开市场上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流转,让市场来调节和促进农场化农业、新型农业化发展。遵循这一发展思路,如今在松岗村,土地流转已初具雏形,成为助力农民多元增收,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载体。

■赖荣琛记者王燕

“再过几天,第一季莴笋就可以砍了。”6月16日中午,站在马尔康松岗镇松岗村的骄阳下,看着眼前一大片长势良好,泛着翠绿的莴笋地,陈贵富一脸灿烂。

陈贵富是红原县刷经寺镇的农民,有着种植16年莴笋的经验,在当地是个小有名气的“土专家”。近年来,他把家里的土地交给妻儿,自己辗转各地承包土地种植莴笋。去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松岗村,一番考察后,与两个朋友一道以每亩1200元以及租期三年包下了该村100余亩土地种植莴笋。

陈贵富是第三个到松岗村承包土地的老板,前两个老板因为缺少种植经验、销路不畅等原因导致亏损,一个承包方至今还欠着村民的钱。

两次土地流转失败。2015年,村民又各自为阵,种上了传统作物玉米,当年收成好,亩产达到1300斤,收入1500元左右,但除开自身人工成本不算,这其中还包括了购买农资的费用。守着肥沃的土地却挣不了几个钱,这成了村民们的心病。

陈贵富他们看中了这片土地,村民们通过“一事一议”确定了将土地流转出去。签订合同,丈量土地,在村民签字确认后,三个老板当场就将13万余元的租金发到了大家手中,并承诺,在随后的土地用工上,按每天8小时计,一天一个工100元,当天收工当天兑现。这一切,再加上陈贵富丰富的种植经验以及多年建立起来的农产品销售渠道,让村民们吃下了“定心丸”。

“地膜事先打孔,一排只能种8株,间距20公分,严格按周期使用成本极高的有机肥……”这三个新任“地主”对种地的严苛要求挑战着当地村民传统的种植方式和观念,拿自己曾经粗放式的耕作和眼前精细化的种植一对比,村民们感叹:原来土地还可以这样种。

撒底肥,铺地膜,播种,育苗……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村民认真地做着、学着。他们说,种地也是技术活,农民也要当合格。

“根据老板的用工需求,由村上统一轮流安排村民出工,包括一些五、六十岁的人都参加,只要能做,陈老板他们都接受,平均一次20人,三个月来,人平出工12天左右,这样两季下来,人平至少出工一个月。仅这一项,就能为村民增收3000元。”松岗村村委会主任赵春秀告诉记者,老板厚道,守信,镇政府、村“两委”也尽可能地为他们工作生活提供方便,并搞好协调工作。

再过几天,第一季100多亩莴笋就要开始收获。“销路已联系好,按亩产7千斤测算,综合往年市场价,每亩大概有5000多元的收入。截至目前,我们投入了近60万元,包括一些农机具,第一季下来,就可回本,第二季种下去,只要不出大的问题,肯定能赚钱。”陈贵富信心满满地说。

“地主”们能赚钱,村民们也真心替他们高兴:“老板有钱赚,就会继续承包下去,我们既可以收土地租金,又可以在自己地里打工,能挣到双份甚至多份工资。”

说起挣多份工资,村民爱英打开了话匣子。她夫妻俩加上一个老人,两个孩子,五口人有两亩地,老人体弱多病,孩子在外读书。家里的土地全靠她打理。“去年,我们种植玉米,加上丈夫开车的收入也就挣了1万元左右,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其实,最让爱英憋屈的是,家里的两亩地“捆”住了她,她不能像其他青壮年一样外出打工,起早贪黑泡在地里也挣不了几个钱。

“今年对了,我们家土地租了2000多元,我在一家宾馆打工,每月有2300元的工资,加上老公挣的,收入比往年增加了不少。”摆脱了土地的束缚,变成了基地的产业工人,挣上了双份工资,爱英开心不已。

村民旷春秀家六口人有两亩多地,两个孩子在外读书。要照顾两个年迈的老人,又不愿让土地荒着,她也只能呆在村里。地里种的玉米、土豆卖不了几个钱,主要用来喂猪,家里的日常开销及孩子们读书的费用全靠丈夫开皮卡车挣来。“今年土地租出去后,有3200多元的租金,老板要用工的时候,我就到地里打工,开春到现在,我已出工11天,挣了1100元,加上在村里公益岗位上挣一点,收入比往年高多了。”旷春秀高兴地向记者算起了她家的收入账。

松岗镇党委副书记朱学鹏告诉记者,松岗在种养殖、旅游等方面大力推进土地流转,截至目前,已经流转土地600亩,占到全镇农业用地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据了解,近年来,马尔康市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广大农民有序流转土地,截至今年,全市土地流转规模达到1604亩,土地流转费用达到每年720至1400元一亩。

通过土地流转,爱英、旷春秀等农民们坐收土地租金,同时既可以在自家的地里上班,还可以抽出时间务工、经商,实现多元化增收;通过土地流转,集中成片的土地为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提供了条件,实现了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转变。

陈贵富告诉记者,这里政策好,投资环境好,他们的工作得到了上至党委、政府,下至村民的积极支持和配合,明年准备扩大规模,带动当地村民增收,实现“双赢”。

记者在新出台的《马尔康市产业扶贫奖补办法》上看到,其中第八章第三十一条规定,用于发展种植、养殖,流转土地50亩以上,且合同期限10年以上的单个业主,每亩一次性奖励200元,奖补上限为20万元。流转贫困户土地的,每亩一次性奖补100元。

相信随着土地流转政策的完善,以及政府对经营主体扶持力度的加大,陈贵富这样的新型“地主”们会从土地里种出“金子”,爱英这样的当地村民也变身为“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的“双薪”农民。

新闻推荐

扶贫星火点亮牧区脱贫希望——红原县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带动***纪实

■记者杨刚杨骁盛夏六月,五彩斑斓的鲜花绽放在草原的每个角落,红原大草原又迎来一年中最美丽的季节。踏着一路美景,记者走进红原县,亲身体会***、精准脱贫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一组鲜活的数据...

红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红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