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格萨尔》:英雄史诗千古传唱

阿坝日报 2015-08-14 14:15 大字

■牟静洪记者周智泉叶其军

作为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史诗,《格萨尔》在藏族、蒙古族、土族等多民族历经千年流传,日久弥新。

面对现代文化的冲击,古老的史诗如何传承?如何走向世界?——日前记者在参加“格萨尔故里行”活动中走近这部英雄史诗,了解格萨尔文化的现状。

英雄史诗神秘地传承

“我是属于《格萨尔》的,这是命中注定的。”完成30余部《格萨尔》史诗写作的艺人格日尖参这样描述自己与格萨尔的缘分。

少年时代家境贫寒的格日尖参曾在多地游历,19岁那年,朝拜了藏传佛教四大神山之一的阿尼玛卿雪山。“有一天我望着雪山,脑海里突然出现了格萨尔故事中的情景,从此就学会了说唱《格萨尔》,还特别想把《格萨尔》记下来。”格日尖参说。他说,自己写《格萨尔》的过程,只是将灵魂深处不断轮回的记忆,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我研究《格萨尔》已经几十年了,但直到现在,也不敢说自己读懂了《格萨尔》。这部史诗博大精深,是藏族民间文化的精华,也是藏族社会、历史的‘百科全书\’。”全国《格萨(斯)尔》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所学者诺布旺丹说。

据了解,史诗《格萨尔》结构宏伟,情节曲折,内涵丰富,气势磅礴。其中《格萨尔》是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演唱篇幅最长的英雄史诗,这一古老的史诗传统自十一世纪以来,在藏族和蒙古族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等民间文学的基础上,由民众集体创作而世代传承至今,是藏、蒙民族民间智慧与口头艺术的结晶。其主要记述传奇英雄格萨尔及其追随者征战四方、匡扶正义的故事,其长度达100多万行,超过世界“四大史诗”总和。

诺布旺丹告诉记者,除藏族外,《格萨尔》还在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等民族中广泛流传,蒙古语中称之为《格斯尔》,因此也有不少学者将其视为藏族、蒙古族共有的史诗。此外,《格萨尔》在蒙古、不丹、尼泊尔等国及巴基斯坦、印度、俄罗斯的部分地区也有传播。

2006年《格萨尔》入选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立体保护”中走向世界

8月草原,草绿花香。在红原县,记者有幸观看了“格萨尔故里行”——“灵韵红原·多彩马背”多场表演。演员身着盔甲,金光闪闪,配上武器和马鞭,很好地还原了格萨尔率领部下征战的场景。围观群众的情绪被演员的表演调动,时而屏息凝神,时而齐声欢呼。

“在藏族人民的生活中,格萨尔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除说唱之外,戏剧、绘画、雕塑等艺术中,随处都有格萨尔文化的元素。”诺布旺丹说。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格萨尔文化在中国广大藏族聚居区再次升温,文化部门在中国西北、西南地区进行了《格萨尔》说唱艺人调查,先后发现了数百位民间《格萨尔》艺人。同时,经过30年努力,40卷藏文《格萨尔》精选本已于2013年出版。

在采访中,相关学者坦言,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格萨尔》与其他传统文化一样,也面临受众减少等问题。

专家建议,应当对《格萨尔》进行“立体保护”,即一方面保持其民间性、草根性,保护格萨尔文化生长的土壤;另一方面加强对外推介,让五湖四海的人们都能了解这部史诗。

不少专家还表示,让《格萨尔》走向世界,其途径之一是利用电影、动漫等现代手法。青海省作家协会主席梅卓认为,《格萨尔》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丰富瑰丽的想象,因此可以借鉴《哈利·波特》《指环王》等系列电影的成功经验,利用新媒体影响力,在电影、动漫等进行多层面开发。

新闻推荐

刘哲昕爱心团队到红原开展资助活动

本报讯(杨毅)9月11日至13日,刘哲昕爱心团队代表17人来到红原县开展“献爱高原—红原行”活动,资助该县的贫困学生,并与州格桑花志愿服务总队签订共建协议。刘哲昕爱心团队由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刘哲昕教...

红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红原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