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牧区用上“大数据”牧民办事更方便

四川日报 2015-05-22 10:25 大字

红原县瓦切镇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

□本报记者 苗曦 徐中成

今年3月9日凌晨,由于电线短路,红原县瓦切镇色永村远牧点的8联户牧民俄热家发生火灾。俄热立即拨通所在的第14网格信息员索迫的电话,索迫火速将此事报告给第14网格的网格员况西尺武,不到半小时,况西尺武组织民兵、志愿者赶到俄热家帮助其扑灭大火。如果是在人口密集的城镇,这样的灾情处置也许很寻常,但发生在草原远牧点却并不简单。“这在以前只能眼睁睁看着火烧。”近日,见到记者的俄热将之归功于瓦切镇的网格化服务管理。

一起普通的火灾处置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管理创新与新技术手段结合给牧区带来的变化。

212名信息员包下55个“格子”

5月的川西高原阳光灿烂,牧草泛青,紧邻黄河第一湾的瓦切镇也比往日更加热闹,不断有各地牌照的自驾车驶过。

这里平均海拔3545米,辖5村1社区,是红原县最大的纯牧业镇。去年7月,瓦切镇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以村(社区)为基本单元,将定居点划分为31个网格,远牧点划分为24个网格,每个网格配备1名村(社区)干部或党员兼任网格员,共配备55名网格员,划格包片,全域覆盖。“每个网格还配备了3—5名联户长兼任信息员,共有212名信息员。”瓦切镇党委书记罗让扎西告诉记者,瓦切镇辖区面积993.3平方公里,有1847户7126人,每平方公里平均仅有7.17个人,地广人稀,且人口流动大、信息覆盖差,“牧民群众有了急事难事也不能及时掌握,给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为此,瓦切镇积极探索通过精细网格化服务管理来创新管理模式,组建212名信息员和55名网格员队伍,为他们配置手电筒、手持终端机、对讲机、便民服务卡、信息采集单等,要求信息员每天至少走访一次联系网格,网格员每周至少走访一次联系网格,并发放便民联系卡,动态了解社情民意。

新技术手段为牧区管理“提档”

在瓦切镇网格化管理中心,从电脑联网查询、大屏幕显示、3D动画效果展示到各种数据详尽的图表展板、资料陈列一应俱全,从网格化信息采集系统随意调出一户牧民,都能查询到相关的详细信息,从家庭成员情况到住房、草场面积、禁牧面积、牛羊头数、新农合参保、牦牛保险等数据全登记在册。

中心技术平台运用了先进的数据集成管理技术,通过前期长达几个月的入户数据采集,目前全镇人口基本信息及房屋、草场、牛羊、养老、医疗等基础信息录入率已达100%。“精细网格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网格服务管理资源优势,建立与相关部门资源共享机制,形成开放式、兼容式、共享式社会管理综合平台,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同时也更有利于为牧区群众提供便民服务。”罗让扎西说道。

“网格化”让牧民办事更方便了

30来岁的张尕是瓦切镇德香村第三片区的网格员。“不主动接触群众,不主动对接群众身边事,就会造成干群关系疏远和脱节。”张尕说,从去年9月当上网格员后,他坚持每周走访一次联系网格。如今,网格里的97户300多牧民,哪家有多少牦牛、孩子在哪里上学、有什么困难,他都十分熟悉。“除了及时掌握基础信息,212名信息员和55名网格员还能当场办理民生事项,回应群众诉求,不能当场办理的立即上报,再根据情况分流到镇、县处理。”瓦切镇网格化管理中心主任詹勇介绍。

近日,在瓦切镇曲登塘社区30公里外的远牧点放牧时,牧民东尼把家里的牦牛保险卡弄掉了。社区信息员陈荣书接到东尼的电话后,立即上报社区网格员,并帮东尼写证明,让他带着身份证、户口簿、牦牛保险底单到镇上办理。“以前要一周才能办完的事,现在一两天就搞定了,既方便又快捷。”不到两天就拿到新办的牦牛保险卡,东尼很是高兴。

发现、受理、上报、办理、回访,通过推行精细化网格服务管理,瓦切镇许多民生诉求及时得到回应。定期上门服务,将民政救济款物、政策补助及代办的证卡等送到牧民手中。

新闻推荐

高原上,五保老人住进“标间”

□本报记者徐中成刘宏顺四川在线记者吴忧7月12日下午3点,在红原县色地镇五保家园内,8名老人坐在木凳上晒太阳。70多岁的藏族阿妈卓玛措高兴地说,“前两天,北京来的医生还专门给我检查了身体”。色地...

红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红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