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红色草原的幸福小康路——红原县现代畜牧业发展纪实

阿坝日报 2014-12-03 14:39 大字

近年来,红原县遵循中央治藏方略和省委藏区工作思路,在州委、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抓发展、聚民心,抓民生、暖民心,抓稳定、顺民心,抓党建、得民心。两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5.9%;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9.5%;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21.2%,去年达8006元,连年位居全省藏区县第一位。川西北生态经济示范县建设初见端倪,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全面推进。

“现代家庭牧场”带动群众增收

初冬时节,笔者走进红原县阿木乡卡口村牧民成里尼玛的牧场,展现在眼前的不是牧区常见的帐篷,而是崭新漂亮的砖瓦房,高原刺眼的阳光透过蓝色窗玻璃投射在屋内。成里尼玛的母亲正悠闲地摇着转经筒,小儿子扎西在自己的房间内听录音机,一切都是那么温暖、祥和……

喝一口浓香的酥油茶,成里尼玛一句话便道出了心声:“是‘家庭牧场\’建设给我们全家带来了新生活。”

何为是“家庭牧场”带来的新生活?红原县畜牧局局长为笔者解惑:“牧区‘三配套\’建设,使全县牧民基本告别了千百年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家庭牧场\’是在‘三配套\’基础上升级发展而成的一种新型的生产方式,它以户作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通过调整畜群结构、改良牲畜品质、加强饲养管理、建立打贮草场等措施,使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

成里尼玛的妻子旺姆为自己的“家庭牧场”算了几笔账:参与“家庭牧场”建设后,通过畜群结构的调整,她家产奶的牦牛由原来的60多头增加到110多头;通过畜种改良,牦牛的日产奶量由原来的1.5公斤左右增加到5公斤。另外,她家还新建了冬春储备草场20亩,人工补植了披肩草,亩产草料2000多公斤。因为有了畜圈和充足的草料,去冬今春她家的牦牛只死了2头,而在以前每年要死亡二三十头。旺姆高兴地告诉笔者,建设“家庭牧场”以来,她家的年总收入已由原来的2万多元增加到去年的5万多元。

据红原县畜牧局局长哈祥介绍:如今,红原县的“家庭牧场”不仅仅只是牲畜保暖兼牧户住宿的地方,还建造了以生产性道路为线把牧户串联起来,形成连片联牧发展,建设标准化、适度规模化的“三通四有五推广”的新型家庭示范牧场,即牧场通水、通电、通路,牧户有生产管理房、有牲畜标准化棚圈贮草棚、有人工饲草地、有牧业机具,生产上推广草原建设、草畜改良、冷季保畜保膘、暖季快速育肥、疫病防治五项技术。截至目前,该县已建成新型家庭示范牧场248个。

牦牛吃储草住暖棚大雪无忧

11月,红原县哈拉玛大草原,已是一片白茫茫的世界,积雪足有10余厘米。这样大的雪,牧民家里的牲畜吃什么?会不会挨冻?笔者走进安曲乡夺龙村牧民泽布丹的牧场。“有这么多储备草,不担心下雪天牲畜没有吃的。”此时,泽布丹正忙着从暖棚里取干草给幼畜喂食。只见偌大的暖棚中,堆满了扎成一捆一捆的干草。“去年,家里共储备了1万多斤干草,可以保证全家120头牲畜度过冬末春初那段缺粮的日子。”泽布丹说。

不仅牲畜“口粮”不成问题,低温也一样不用操心。前年,泽布丹家建了一个150多平方米的牲畜暖棚,“大雪天弱畜、幼畜、目畜关在暖棚里,可免受室外冰冷天气的折磨”。笔者走进泽布丹家的牲畜暖棚,感受到一股暖意。“暖棚内外温差达15度左右。”泽布丹说。为了验证泽布丹说的温差,笔者找来温度计现场测量起来,先测室外,温度计显示是零下11摄氏度,然后把温度计拿到暖棚里测量,几分钟后,温度计上的温度逐渐上升,回到零下2摄氏度左右。

紧接着笔者又访问了该村几户牧民,情况和泽布丹家基本相似,牲畜有储备干草吃,有暖棚,大家都不担心大雪天。

近年来,该县大力推进牧民远牧点牧道的建设工程,极大地方便了牧民群众的放牧、就医和肉奶销售等,进一步改善了牧民群众的生活生产,这项工程的实施得到了广大牧民的拥护和爱戴。

牧道通远牧  出行更方便

泽让是查尔玛乡查隆村的牧民,他家七口人的全部生活来源于放牧,放牧已经是他的主业;当地牧民一般是夏秋草场离定居点较远,冬春草场离得近,前几年转场是他最为痛苦的事,自从修了牧道以后,像大多数牧民一样,泽让也买了一辆摩托车,方便向远牧点运送生活必须品等。

旦真泽让告诉笔者:“我家的草场很远,大概有50多公里,以前我们去远牧点都是骑马,要走一整天,现在牧道修好了,我也买了摩托车,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方便得很;现在牧道修到了家门口,我们的奶渣啊、酥油啊要卖的话就很方便了。”

盛夏的草原,绿草如茵繁花盛开,成群的牦牛尽情享用着青草,一顶顶帐篷撒落在草原各处,帐篷上偶尔飘起的袅袅炊烟,点缀出了远牧点勃勃生机;蓝天白云、草地河流,一路行进在牧道上,牧道两旁散落着的是成群的牦牛、少量的马匹和远牧点牧民的白色帐篷,帐篷里走出来的牧民向你热情地招手,这弯弯曲曲的牧道,已然成为连接大家的纽带了。

据了解,目前,全县完成牧道建设1310公里,基本形成覆盖全县各乡镇牧民群众远牧点的牧道网,让广大牧民群众从定居点,都能直接把车开到各远牧点;同时牧道工程的实施让牧民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正如大多数牧民群众形容的,这蜿蜒撒落在草原上的牧道,像一条条伸向草原深处的洁白哈达,为大家带来了吉祥,带来了幸福。

牧户与政策牦牛保险“联防抗灾”

2013年底,红原县与中航安盟保险公司建立了牦牛养殖保险合作关系,率先在阿坝州建立起现代草原畜牧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率先在全省藏区启动特色农牧业养殖保险。数百年来,畜牧业始终是红原县的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始终是全县农牧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是受传统养殖习惯和自然灾害多发的影响,全县牦牛抵御自然灾害和疫情风险能力较低,一直影响着农牧民增收和生活质量,自从实施牦牛养殖保险以来,极大地缓解了这一矛盾,有效降低了牧民群众的经济损失。

中航安盟财产保险有限责任公司王宏波告诉笔者,该公司在红原县推进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工作中,州委、州政府以及红原县委、县政府给予了充分信任、大力支持和悉心协调,红原县农牧民群众对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政策充满热情、积极响应、诚实守信。在接到报案的牦牛理赔案中,没有发现一起假案,更加坚定了公司在红原县大力推进政策性牦牛保险的决心。王宏波郑重承诺,公司将在不变更标准条款保额和费率的基础上,将冰雹、雷击、洪水、野兽侵害、火灾、疫病等列入保险责任范围,且不设置规模上限,凡符合投保条件的牦牛都可投保,公司将进一步建立全方位合作模式、简化投保手续、保证理赔服务水平、促进国际交流合作等,把牦牛养殖保险做成一项真正惠及广大牧民的民生工程,为促进红原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红原县委副书记、县长嘉央罗萨给笔者算了一笔账,过去牧民家庭意外死亡5头牛,损失大约达到15000元,现在通过牦牛保险理赔,就可以挽回损失10000元,将老百姓的损失变成收入,就是对老百姓的一种最大实惠。

中航安盟保险有限公司农险部总经理于威告诉笔者,中航安盟保险公司在红原牦牛养殖保险的未来三年之内不考虑盈利问题,结余部分将留作县牦牛发展基金,以备大灾使用和其它风险保障使用,或者用来扶持县牦牛保险产业和帮助老百姓增收。

红原县瓦切镇德香村牧民达科激动地说:“政策性牦牛养殖保险,大家非常满意,也认识到了其中的好处。以前到了冬天,特别是遇到大的雪灾,老弱病残的牦牛总是很容易死亡,导致很多家庭财产大幅度损失,贫困家庭简直是‘雪上加霜\’;现在这样的损失通过牦牛保险理赔,会有很大部分损失得到挽回,对牧民来说真正是‘雪中送炭\’。所以我们牧民要对自己负责,对公司负责,不能欺骗坑害企业,要讲究诚信,真心支持牦牛保险,积极参加牦牛保险。”

据悉,红原县2013年率先对一周岁以上母畜进行承保,2014年已经推广到对所有公畜进行承保。牦牛保险责任确定为冻灾、雪灾、动物疫病、兽害、洪水、火灾造成的死亡损失。保额为每头牦牛2000元,保费按6%的费率收取,具体保费分摊比例为:中央40%、省25%、州县15%、牧户(合作组织)承担20%;也就是说每头牦牛保额120元,其中牧户仅投保24元,国家、省、州、县配套保额96元,因牦牛意外死亡后牧户每头牦牛可获得理赔2000元。牦牛养殖保险政策,是为了解决牦牛养殖面临自然风险时,更好地提高牧民抗击风险的能力;也是红原县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过渡必不可少的助力。

专业合作社引领牧民增收

一头连市场,一头连牧户,生产、加工、销售实现有机衔接——近年来,红原县大力发展牧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市场化销售和社会化服务,有力促进了畜牧业增效和牧民群众增收。

走进该县龙日乡壤夺牦牛产品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加工房里,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里,现代化的酸奶、酥油等奶制品的加工设备应有尽有。2012年初,牧民桑都联合村民组建了壤夺牦牛产品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完成专业合作社的注册、“博诺尔”牌商标申报、商标的设计、定制、包装制作等工作。所生产的酥油、酸奶等产品由合作社统一在成都地区销售,有了一定品牌效益。

据介绍,每年到了旅游旺季,壤夺牦牛产品生产销售专业合作社的酥油、酸奶等奶制品供不应求。说起合作社的利益链,桑都说:“以前,没有成立壤夺牦牛产品生产销售专业合作之前,我们乡上绝大多数牧民的鲜奶都是交到奶粉厂,酸奶和酥油的生产量很少,都是自己吃。现在不同了,合作社成立以后,生产量很大,需要的奶源比较多,我们的收奶价格和其它收奶企业的价格一样,群众自然就愿意交给合作社了,大家都融入到合作社当中,共同创业致富。”

如今,随着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深入发展,红原县牧民群众逐步树立起了“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就是抓增收”的意识;全县各乡镇、县级各部门积极、主动地引导群众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群众要求参与或组建合作经济组织的热情不断高涨,呈现出合作内容日趋广泛、形式多样、机制灵活、服务面广的良好态势。改变了过去牧民“等、靠、要”的思想,彻底解决了牧民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一系列困难,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奏响了一曲牧民增收的幸福曲。

牧旅相融助民致富

红原县围绕“草原增绿、牧业增效、牧民增收”目标,在全力推进现代草原畜牧业试点示范县建设的同时,还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积极推进旅游与生态相融、旅游与文化相融、旅游与畜牧相融合,促进牧民转产转业、增产增收。

瓦切镇德香村的牧民石斗,去年开始弃牧转产,全力经营牧家乐,他的牧家乐环境优美、服务周到、菜品很有民族地域特色,生意十分火爆,收入不菲。他是牧民实现一产到三产成功转型的缩影,成为降低畜牧供养、减轻草场压力、增加农牧民收入的良好典范。“我们这个牧家乐2013年5月建成,占地4.5亩,投资100多万元。主要经营藏式特色餐饮、娱乐和传统高原游牧生产生活场景展示与欣赏。今年,被州旅游局评为三星级牧家乐。目前,我们可同时接待游客200人,每年旅游经营收入有30多万元。”石斗告诉笔者。

红原县坚持以生态为本、特色为根、文化为魂为指导,着力把旅游业培植为富民惠民的民生产业、促进开放合作的和谐产业和展示新牧区的窗口产业。推进生态与旅游相融,推动草原自然风光为主题的生态特色旅游,到红原观候鸟迁徙、赏草原花海、住森林氧吧、摄草原日出日落、睡帐篷数星星已经成为广大游客的旅游时尚。

目前,全县已建26个幸福美丽家园、6个特色魅力乡镇、7个精品旅游村寨、2个村级自驾游营地,上规模的牧家乐18家、家庭旅游示范户170家,转产转业人员已达700余人。

牟静 洪杨 毅文/图

新闻推荐

红原为30余万头牲畜备足越冬“口粮”

本报讯(红宣)为确保牲畜安全越冬,今年,红原县建成县级抗灾保畜打贮草基地3万亩,牧户人工卧圈种草1.5万亩,县储备抗灾饲草料87303吨,牧户贮备冬草畜均达262公斤以上。12月15日,随着一捆捆贮草的入库,红原县...

红原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红原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