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绿哈拉玛草原
■马宁
近日,在红原县月亮湾,笔者见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自驾游客,他们在这里驻足,观赏着高原湿地特有的野生动物。
“以前来的时候看到好多水凼都干枯了,鸟儿生存环境岌岌可危。现在生态恢复了,景色也美了,几天时间里拍到了不少以前没拍过的鸟类。”来自成都的游客李先生告诉笔者。
其实,不仅是外地观鸟者,牧民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这种变化。
“看,湿地里的草也长高了!就连黄鸭(学名赤麻鸭)也由原来的几十只增加到现在的200多只,许多外地的游客专程开车跑到我们这儿看野生动物,饱了眼福也带动了我们的增收。”红原县安曲乡下哈拉玛村牧民让尕看到眼前的变化很是兴奋。
牲畜少了草原绿了
红原县有天然草场1164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达1121万亩,但由于长期超载放牧,2009年,红原大草原“两化三害”(荒漠化、沙漠化;鼠害、虫害、毒草害)面积达982.2万亩,90%以上的草场呈不同程度地退化。
让尕家原有230头牦牛,是村里的养殖大户。2009年,安曲乡率先在全县实行草畜平衡,规定在1999年底前在本乡登记在册的牧民每人限养18头牦牛,以后的外来人和新增人员每人限养9头牦牛。让尕家共4口人,按规定只能养72头牦牛,而且必须一次性出栏158头。让尕告诉笔者,那次集中出栏后,剩余的牲畜与草场理论载畜量终于划上了等号。
这几年,每到秋天,让尕都会通过育肥出售一批牦牛,保留体格健壮的生产母牦牛,“虽然牦牛的数量逐渐减少,但是这样下来,牦牛越冬的草料充足了,在加上又新建了暖棚,牦牛的质量得到了明显提高,存活率也高很多,加上草原奖补资金,一年下来,收入反而比以往要高很多。”
与此同时,红原县治理草原“两化三害”力度加大,先后完成退牧还草700万亩,建成国家级牧草种子生产基地2万亩,编织生物沙障22.7万平方米,完成瓦切乡沙化治理2.34万亩,治理鼠虫害384.82万亩(次),灭虫269.49万亩(次),禁牧476万亩,对643.15万亩草场平衡进行奖励,通过置换草场39万亩,种草1.8万亩,减畜11.7万羊单位。让尕说:“几年前,草原很多地方都变成了黑色,现在草原又绿了。”
草原绿了牧民富了
“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生态修复、畜产品供给、牧民增收兼顾。否则,不算成功,也‘转\’不长久。”红原县畜牧局局长哈祥说。
牲畜限养,怎样才能保证和促进农牧民增收致富?
泽仁家在实施“草畜平衡”试点工作前有180头牲畜,后来因家里只有3口人,按照规定,牲畜数量减到了54头。“牲畜减少了,但年收入比过去还高。”泽仁告诉笔者,现在他的妻子一人负责放牧,女儿则利用定居房开起了家庭旅馆,他四处打工,每年家里有好几万元的收入。
“一方面保证畜牧经济的发展,包括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在境内省道公路沿线种植优质牧草,进一步加大畜群结构调整力度,加快畜种改良步伐,建立冻精改良点等措施;另一方面就是发展旅游业”,安曲乡哈拉玛村村委会主任泽不丹称安曲乡位于红原县中部,省道209线穿越境内,距红原县城仅30公里,距州府所在地150余公里,地处“大九寨”国际旅游环线西环上,紧邻阿坝红原机场,而且红原是川西北牧区距离大都市最近的大草原,因此发展旅游极具优势。
“哈拉玛村致力于观光畜牧业发展,在村子里建立了观光畜牧业示范点。泽不丹告诉笔者,这是川西北牧区惟一一个示范点,它由合作社经营,牧民以股方式参与,为游客提供看、吃、住的深度体验。游客们可以喂牦牛、体验草原传统的生产方式,他们可以在示范点住,可以在指定区域搭帐蓬。因为道路形成了环线,所以游客也可以到牧户家中居住。”泽不丹透露,虽然牧民通过置换草场定居,但是为了发展旅游业,传统的生产方式还有保留。
说起草畜平衡工作的成效,泽不丹兴奋地说:“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底的3192元增加到2013年的8006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马宁旦真记者陈勇强)6月1日,正值“六一”国际儿童节之际,四川省首支以藏族青少年为主体的足球队“西行驿站猎鹰足球队”在红原县邛溪镇易地育人小学举行成立启动仪式。“雏鹰计划”是由西行驿...
红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红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