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隧道 打通一条致富“天路”
地震后新建的黑水县羊茸哈德新村全貌。 黑水县委宣传部供图
5月8日傍晚,飘了一天小雨的阿坝州黑水县空气清新。路两旁紫红色的桃花与远处融合现代建筑风格的藏寨交相辉映;广场上,居民们踩着统一的节拍,舒展衣袖,跳起了锅庄……
奔涌的河水汇流入海,好似藏家儿女火热的情怀。“川”越十年·全国党报党端联合采访活动的记者走进黑水县,探访这里的人民在不屈与坚强中灾后重生的历程。□本报记者钱晞吉林日报记者王丹
A
雪山上凿通致富的“天路”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每次开车穿过雅克夏雪山隧道时,黑水往返马尔康的长途客运班车司机罗明都会情不自禁地轻哼起《天路》这首歌。
得知采访团中有记者来自吉林,他抑制不住内心激动:“过去我们只能从原省道302线翻越雅克夏雪山,弯急坡陡的12公里道路安全隐患较多,现在雅克夏雪山隧道修好后只要几分钟就能穿过,行车安全性也大大提高了,真的要感谢吉林人民的援建!”
雅克夏雪山海拔4743米,每年大雪封山长达半年之久,成为横亘在黑水县与红原县之间的“拦路虎”,雅克夏雪山隧道项目也因此成为了吉林援建黑水203个项目中“最硬的骨头”。
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吉林立即派出了由精英组成的援建人员,因条件恶劣,人力投入约为平原区的2至3倍,机械投入约为平原区的1.5倍。历时3年,吉林对口援建黑水县建设周期最长、施工难度最大的雅克夏雪山隧道工程,终于在2012年10月全线贯通。
“雪山隧道的打通,不仅保证了马尔康和红原方向至黑水县的交通全年畅通,推动当地经济快速发展,也打通了黑水人民的致富之路、发展之路,开启了黑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黑水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银晓清深有感触地说。
B
荒土地转型成增收的“金饽饽”
“仅仅几天的时间,‘开心农场\’就被客户认领一空。‘开心农场\’火起来,可以带动很多村民就业。”回村创业的大学生俄木初兴奋地说。
去年,在成都当幼教老师的俄木初回老家黑水县芦花镇热拉村过春节。当得知自己所在的村子被纳入了贫困村,心里很不是滋味。“怎样才能帮助村里摘掉‘穷帽\’呢?”俄木初结合村里的地理优势,将网络上的“开心农场”搬到了现实生活中,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流转了20亩土地,种植精细蔬菜,并以“认种”的方式向外租赁。“认种”后的土地会插上客户的“姓名牌”,根据客户的需求种植不同的蔬菜。这种“开心农场”的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了当地居民的青睐。
近年来,黑水县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紧扣脱贫攻坚主线,明确了六大主导产业,使全县从结构单一的农业县到如今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的融合县。黑水的蜂蜜、凤尾鸡、藏香猪等已成为全县农畜产品的标志性品牌。
谈起变化,黑水县知木林乡维多村村支部书记严木学感触颇深,在沟域经济引领下,维多村早实核桃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全村124户村民均加入了“维多核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去年,通过合作社统一收购销售,实现收入45万余元,全村也通过产业项目带动实现了脱贫。
“待到夏秋之际,那里遍山将结满硕果。”指着不远处的核桃林,严木学露出了迎接丰收的笑脸。
人物
“我现在就是黑水人,永远都是”
□本报记者钱晞吉林日报记者王丹
白山黑水一家亲。“5·12”汶川特大地震让阿坝州黑水县和吉林省——两个远隔千山万水的地方紧紧联系在一起。
2009年,来自吉林省松原市的王国富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分配到黑水县知木林乡人民政府支援灾后重建工作。2011年12月,王国富转聘为黑水县“一村一名大学生”服务于知木林乡乌木树村,任乌木树村党支部副书记;2016年8月转聘为知木林乡畜牧兽医站工作人员。
“初到黑水县,给我的印象是山高路险,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王国富说,“现如今,这里的变化可大了。”王国富翻出材料,上面记载着黑水县10年来的精彩数据——全县年均粮食总产基本稳定在1.5万吨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2008年的1998元增加到2017年的11575元,年均递增24.25%……
“这些变化来自于哪?”王国富自问自答,“来自于党,也来自黑水人不怕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我现在就是黑水人,永远都是。”王国富激动地说,“我经历了灾后重建的困难时期和重建后黑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这里有我的青春,有我的激情,有我的心血与汗水,我的根已深深地扎在这片热土里。”
2010年毕业于吉林财经大学的丁进辉,也响应“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来到了黑水县。丁进辉说,“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时,我每天都关注这里的灾情,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的援助浪潮深深打动了我。我要去那里,为灾区重建尽一份力。”来到黑水县后,他一头扎进基层,先后在扎窝乡和麻窝乡工作。
“我也曾想过回家,但天天跟这里的百姓打交道,他们淳朴、善良,对我非常热情,也非常关心,慢慢地我舍不得离开他们了。”丁进辉说,“虽然我的力量有限,但多一个人总是好的。”现在,丁进辉不仅娶了当地的藏族姑娘,还成为2个孩子的父亲。他把根深深地扎在了他热爱的这片土地上。
现场
村村通公路穿行在云端
□本报记者钱晞吉林日报记者王丹
云抱着山,山拥着云。从这山望向那山,阿坝州黑水县热窝村就隐在高崖之顶、白云之间。
吉林省援建的村村通公路,曲曲折折地盘向山顶。5月10日,记者乘车而上,穿过云层,行至海拔2800米处,终于来到这云端上的村庄。
晨光普照,山风轻柔,村民泽瓦杨泽正站在屋顶,升起一面五星红旗。“村村响”广播大喇叭传出的声音在山谷间回响。
虽然千万里之遥,但在这山间村落里,“吉林”二字家喻户晓。“吉林那边来人喽!”这一声喊在村里炸开了锅,村民们纷纷出门,向记者靠拢。
泽瓦杨泽也连忙从屋顶上跳下来,拨开人群,挤到记者面前,嘴里不停地喊着:“吉林,吉林!”
黑水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薇告诉记者,以前这里下山根本没有路,只有一条村民们踩出来的羊肠小道。由于山险路难行,有些村民都没有下过山。自从吉林省在黑水县修建了500公里的村村通公路,热窝村的村民们才走出了大山。如今,有不少村民已经开始在外打工,村里的一些特色产品也运了出去。
“一条路,彻底改变了热窝村的生活方式和谋生手段,村民们日子好过了,怎能忘了吉林人?”张薇说。
10年前,那场地震使热窝村的房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我家房子被震出个大口子,雨水猛往里灌。”说到这,泽瓦杨泽一把拉起记者的手,“走,我带你看看新房。”到了泽瓦杨泽的家,只见3间大瓦房干净明亮,电视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吉林人民。”泽瓦杨泽激动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周妍玲记者王焰)近日,黑水县司法局龙坝司法所利用村民返乡春耕备耕的时机,深入到田间地头排查纠纷,开展法治宣传。工作人员深入到田间地头,了解社情民意,收集群众意见,收集纠纷线索,掌握群...
黑水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黑水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