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业态 促融合 建机制 夯实群众增收基础
中共黑水县委书记 刘云建
近年来,黑水县深入践行“五大发展理念”,把生态产业作为绿色发展的必由之路,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走出了一条兴业态、促融合、建机制、夯实群众增收基础的新路子。
把思路转变为规划 以规划引领发展
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富民,科学规划是重要前提。黑水是限制开发的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岷江上游的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是青藏高原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环境脆弱,必须坚定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一是明晰发展思路。着眼“生态”二字,大力发展生态效益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这是黑水“安身立命”的根本所在。为此,全县在深刻把握黑水发展态势和规律的基础上,坚持把绿色发展作为主题主线,制定了“紧盯脱贫致富奔小康‘一个目标\’;破解交通、水利‘两个瓶颈\’;补齐教育、卫生、***‘三块短板\’;拓展生态效益农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绿色能源工业、现代服务业‘四大路径\’;建设活力黑水、法治黑水、生态黑水、开放黑水、幸福黑水‘五个黑水\’,让各族群众早日过上‘三好两富\’幸福生活”的总体工作思路,引领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二是科学编制规划体系。2013年,在全县范围内自下而上广泛开展“生态经济发展大讨论”,凝聚起绿色发展共识。在此基础上,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本着上接“天气”、下接“地气”、中接“人气”的原则,编制完成《沟域经济总体规划》《新村建设总体规划》《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产业扶贫专项规划》等紧密衔接、相互支撑的规划体系,推动生态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三是推动规划迅速落地。着眼黑水全域沟壑纵横、条块交错的自然形态,将县域划分为果蔬中蜂民俗沟、核桃香猪花海沟、生态农牧温泉沟、冰山观光休闲沟、神山探险体验沟、药材藏鸡彩林沟六大沟域,结合沟域间交通、气候、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差异性特点,对生态效益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进行立体布局,推动优势产业向沟域集聚,大力发展沟域经济。通过示范带动、点线联动、产业推动,六大沟域活力不断释放,生态效益农业和生态文化旅游业异军突起、迅猛发展,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农旅互动、相互支撑的“沟域带县域”发展模式。
把规划提升为业态 以业态推动发展
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富民,做活业态是根本途径。黑水自然景观丰富独特,民俗文化古朴神秘,红色文化悲壮厚重,是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绝佳地域。我们坚持“差异化”发展理念,加大优势资源挖掘、整合、包装力度,着力培育“商、养、学、闲、情、奇”旅游发展新业态,拓宽群众增收途径。
一是做优做强秋季旅游。秋天是黑水最美季,去年更是因一棵“网红树”而火遍大江南北。立足彩林、冰山资源优势,制定“特色更特、优势更优,做强一季、带活全域”的季节旅游发展思路,持续用力做大做强黑水秋季旅游,着力打造全国知名的秋季旅游目的地。连续举办三届冰山彩林节,以节庆为媒,成功推出“土豆全席”菜品,开辟“游在黑水”“乐在黑水”“绿色骑游”“民俗展演”“农事体验”“创作写生”“婚纱摄影”等系列活动,做强秋季旅游的“虹吸效应”,放大“溢出效应”,加快全域旅游发展。二是加快“三微三态”建设。推动微景观、微田园、微环境“三微”联动,业态、文态、生态“三态”融合,构建“以点连线,以线连片”的“串珠式”发展格局。立足沟域布局,依托沙石多沟域的彩林资源,整合资金,重点建设七彩甲足、康养羊茸、红色昌德、吉祥营地、雅麦湖等个性化生态旅游节点,大力发展乡村客栈、乡村酒店、生态庭院、生态超市等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旅游+脱贫”“旅游+农业”产业融合最美一条沟。去年彩林季,沙石多沟域接待游客56.7万人,实现收入5200万元。三是厚植特色文化底蕴。加大“芦花会议”会址、瓦钵乡徐向前指挥部遗址等修缮保护力度。在当年红军翻越的昌德雪山下,重点打造“红色昌德”景观节点,以红军广场、红军石刻、红军群雕等为展示平台,同步推出红军菜谱、行军体验、野外露营等体验项目,做精做活红色文化。深入挖掘、整理、提炼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民歌”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成5个“非遗”传习所,培养148名“卡斯达温”演绎人才,形成“县内有一个主导文化品牌,重点景区有一台常年性表演节目,涉旅重点乡村有一支民俗文化表演队伍”的文旅融合机制。坚持“旅游搭台、文化唱戏”,在重要时段、重要节点、重点景区,常态化开展藏民俗文化展演、锅庄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搭建本土文化“内外联动”的展示平台,提升黑水旅游魅力。
把业态打造为产业
以产业支撑发展
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富民,融合发展是核心要义。坚持将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富民最直接的手段,将生态效益农业作为富民最现实的选择,推动农旅深度融合,做强县域经济产业支柱。
一是推动农旅“嵌入式”融合发展。坚持“一三互动,农旅相融”,在旅游干线、重要景点周围,布局生态蔬菜2.2万亩、早实核桃2.65万亩、道地药材2万亩,养殖藏香猪13万头、凤尾鸡18万只、黑水中蜂2.5万群。加强品牌建设,“黑水凤尾鸡”“黑水中蜂蜜”“色湾藏香猪”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加快绿色食品加工区、高原农特产品展销中心、农产品冷链气调库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和发展电商致富一批”作为我县***“八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以专合组织为平台,动员贫困户参与农特产品分选、包装等初加工,促进农产品就地就近转化为旅游商品。2016年彩林季期间,黑水中蜂蜜销售40吨,收入接近400万元。二是全面提升旅游设施水平。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项目作为支撑,全县坚持“梯次储备、联动争取、网格推进、组团攻坚、常态招商”的项目工作思路,不断加大涉旅项目的申报、储备、推进力度。2016年以来,先后投入7246万元,完成市政基础设施改造,全面提升旅游城市形象;投入1415万元,在G347线和S446线建设27个停车场、旅游公厕、观景平台,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网点;投入1450万元,完成达古冰山红叶观景台、休息亭、栈道等项目建设,不断提高景区服务品质;整合省旅游扶贫资金200万元,在三打古村建成600平方米的旅游购物点,搭建群众增收平台;投入944万元,实施旅游沿线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打造“洁、净、畅、美”旅游通道,通过项目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三是全方位开展立体营销。围绕“圣洁冰山·多彩黑水”形象定位,积极参加各类展会、旅游交易会,全景展示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线路。积极邀请海内外主流媒体赴黑水采风,大力宣传黑水秘境天成的生态优势,不断提升黑水旅游知名度。构建“互联网+旅游”新模式,搭建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平台,方便游客自主选择旅游消费方式。深化区域合作,深度融入环红原机场旅游经济圈,加强景区与旅行社、自驾俱乐部的合作,共塑旅游“大品牌”,共推旅游“大线路”、共优旅游“大环境”。
把产业固化为机制
以机制提升发展
发展旅游产业,实现旅游富民,构建利益联结机制是最大关键。立足黑水贫困现状,坚持以精准脱贫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探索构建旅游产业与贫困户收益紧密相连的利益机制,增强贫困群众“造血功能”。
一是建立产权量化增收机制。将财政资金投入建设的旅游服务设施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移交村“两委”,优先吸纳贫困户参与管理和经营,经营收入按“334”比例进行分配,确保贫困户既有一定的劳务收入,又有集体经济分红收入。以甲足村为例,政府投资修建的“爱集市”及生态停车场移交村集体并由村“两委”统一经营后,去年彩林季收入5万元,贫困户人均分红240元。二是建立“支部+公司+农户”增收机制。坚持以党建扶贫为抓手,注重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对精品旅游村寨的经营活动进行统一协调、统一经营管理、统一收入分配,进行公司化动作。以羊茸村为例,成立了“旅游服务有限公司”,村民根据自身条件进行从业细分,让每个人都端上旅游的“金饭碗”。2016年,村集体总收入达到305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23万元。三是建立稳定就业增收机制。开发森林管护、道路维护、环境保护等涉旅公益性岗位1318个,精准对接94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业,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加大餐饮、住宿、讲解等涉旅技能培训,培育210户旅游接待户、20家星级农家乐,带动直接就业450人,间接就业1800人。四是建立农旅融合增收机制。把促农增收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成立旅游协会、组建专业合作社、制定产业发展奖补方案、落实农业保险政策等途径,不断提高农旅融合的组织化程度,缩小生态农产品产销对接空间。去年,全县178户592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六大产业及农特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业,实现人均增收2027元。
新闻推荐
卿刚在黑水县开展专题调研时强调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建进一步增强党组织凝聚力
本报讯(记者袁娜)近日,州委常委、组织部长卿刚深入黑水县对基层党建工作和领导班子运行情况进行专题调研。他强调,黑水县要从严从实抓好基层党建,凝心聚力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调研中,卿刚一行走访了黑水...
黑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黑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