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长征精神开启黑水新征程
村民在采摘无筋豆
东措日月海
唐华祥摄
训练中的黑水民兵
彩林
《黑水县城全景》余阳摄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阿坝州腹心地带,是典型的藏族聚居县,具有悠久的红色文化历史,长征精神为黑水县各项社会事业的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精神鼓舞。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不久前的“七一”这天,从重庆来的王先生重走长征路到黑水县,在芦花镇芦花会议会址,再次触及了红军曾经的足迹。王先生告诉记者,这是他第二次来黑水,距离上一次到这里已经十余年,变化之大让他不敢相信……
时间的车轮向前推行80年,在1935年6月至1936年8月一年零两个月中,工农红军长征北上,红一、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右路纵队之一部近9万人次,先后三次途经黑水,翻越昌德、雅克夏、达古三座海拔4200米以上的大雪山,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建立区乡苏维埃政权和游击队组织,同反动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一年多的时间里,红军在这里筹粮约710万公斤,熬制土盐2500余斤,借食牲畜3万余头,筹集食油5000余斤以及大量的畜皮、牛毛、羊毛、兽皮等御寒物资,黑水为支援红军过草地,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历史渐行渐远,精神光照千秋。长征精神在历史这面镜子里尤为熠熠生辉,当年的硝烟已经消散,在黑水县建设“活力黑水、法治黑水、生态黑水、开放黑水、幸福黑水”的今天,始终把县域经济发展作为黑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旋律,在量质兼取里夺得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
据了解,“十三五”开局的今年,黑水县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2.6亿元,比2011年增加12.1亿元,年均增长17%。从经济滞后、思想落后、交通蔽塞的革命老区,到如今开拓进取、活力开放、可进入性强的旅游旺县,黑水县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让所知之人眼前一亮,红军长征精神到底给当地老百姓带来了什么?是什么促进了黑水经济的飞速增长?笔者带着种种疑问来到了这里。
黑水民兵精神是长征精神的直接传承
黑水民兵精神是黑水各族人民群众与生俱有的坚毅顽强性格和红色革命优良传统的真实载体。工农红军长征时期,就有500多名黑水儿女加入红军,积极投身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中。红色文化赋予了黑水民兵新的精神内涵,铸就了黑水民兵骁勇善战、爱军尚武、永不服输的性格。1952年,黑水解放后,开始建立民兵组织。
黑水民兵“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建国之初,黑水民兵就因敢打硬仗、善打恶仗而名扬军内外。阿坝军分区军史馆记载,五十年代,在著名的黑水剿匪战中,黑水民兵就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充分肯定。近年来,黑水民兵大力弘扬“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在舟曲泥石流、玉树大地震等救援任务中,多次出色完成各种急难险重任务。
“5·12”汶川特大地震,黑水县本来也是重灾区,黑水民兵在积极自救的同时,组织了108名精干的民兵赶赴映秀震中,参与了人员搜救、物资搬运、板房搭建等多种任务,在搜救邱光华机组失事直升机和运送英雄遗体下山中不怕艰难、主动作为,为黑水民兵的光荣史添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参加过遗体搬运的民兵降措告诉笔者,找到烈士遗体背回来的时候,长时间的翻山越岭和精神的高度紧绷,山路的艰难让自己也受了伤,有时候流出的到底是血水还是汗水也分不清楚了。“但是我们是黑水民兵,能打胜仗的黑水民兵”,他说:“所以不管有多艰难,我们都一定能完成任务。”
黑水民兵精神继承于红色精神,这是一种不曾改变的信念,在黑水这片土地上,拥有顽强性格的黑水人,将这类精神充分发扬在建设社会各项事业的方方面面,促进了县域经济的提升。
在旅游发展中彰显红色文化魅力
黑水县依靠富集的旅游资源,依靠“冰山、彩林”两大主题旅游元素,全力打造全国秋季知名目的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提出了预计接待游客148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120.2万人次,年均增长40%;旅游总收入12.8亿元,比2011年增加10.4亿元,年均增长40%的目标。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的年年走高,老百姓的口袋也渐渐地鼓了起来,但是黑水人仍不满足于现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黑水县委、县政府深刻认识到,必须依靠全域旅游的发展,让全县6万群众共同分享旅游经济提升带来的红利。
为此,黑水立足差异化战略,按照精品环线景观的发展理念,在县域内,以达古冰山、色尔古藏寨、卡龙沟、三奥雪山为核心,分区域打造丰富的立体视觉景观,将红色文化、藏羌文化、演绎场所等进行科学布局,主动与周边县及景区对接合作,重点打造冰川彩林大草原生态观光游、雪山草地红色文化体验游等主题线路,进一步促进大旅游格局。
芦花会议会址,作为黑水县红色文化的代表,如今吸引了省内外众多游客,已成为黑水红色文化旅游重地。笔者在这里遇见了来自湖北的自驾游团队,团队组织人刘家国说:“通过游览芦花会议会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带我们穿越时空,体会伟人的思想。”不仅如此,在“七一”、国庆等时间节点,这个地方还成为了黑水县广大干部群众和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这里瞻仰红色遗迹,传承红色精神。
今年,黑水县持续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在该县沙石多乡昌德村这个有着独特红色历史文化的地方,按照“错位发展,特色发展”的理念,将该村打造成红军长征在阿坝的红色基地,让红军长征精神在雪域高原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红色昌德”通过红色文化广场、停车场、观景亭、露营地、栈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雕塑、石刻、墙绘、景观小品布置等形式再现红军长征翻雪山过草地、建立苏维埃红色政权、熬盐筹粮等战斗、生活的场景。“红色昌德”建成后,村民可通过红色客栈,红色餐饮,红色酒吧、茶庄及销售红色旅游纪念品、生态农特产品,红色旅游体验项目等多条路径增收,从而实现脱贫致富。
“千盼万盼,我们昌德红军文化广场终于修好了,”昌德村村委会主任东作说:“我们这里红色文化气息浓厚,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一定要好好利用。”昌德村驻村第一书记徐进告诉笔者:“随着红色景区品质不断提升、红色旅游持续升温,黑水县积极将红色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等旅游方式相结合,今后会以“红色旅游+”的方式,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让红色旅游产业在黑水的这片土地上融合发展。”
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发扬不畏艰难的品质
长期以来,黑水县农业基础差、农村底子薄、农民收入低,农业发展处于传统耕作方式,且土地大多位于高半山地带,农业发展和平原地区相比具有很强的制约性,如何破题,成为了黑水县农业发展的一大课题。
黑水县如何立足现实,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决心在土地上做出一篇人人都满意的文章,为此,该县县委、县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将县域划分为果蔬中蜂民俗沟、核桃香猪花海沟、生态农牧温泉沟、冰山观光休闲沟、神山探险体验沟和药材藏鸡彩林沟六条沟域经济带,加快发展藏香猪、凤尾鸡、黑水中蜂、獭兔养殖业和道地药材种植业,规模效益不断显现,引领传统农业加快向现代农业转型。
“今年蜂蜜收益不错,和去年相比又是一个丰收年。”“农技专家都来培训过好多次了,有修枝、道地药材、黑水中蜂、生态蔬菜等一系列种养技术的培训,让我们学到了不少的农技知识哦。”说起如今农畜业发展,黑水村民赞不绝口。
以发展种养殖大户带动散户,从靠天吃饭到科技兴农,让单打独斗变抱团发展,黑水县在近年来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中,成绩喜人,树起了黑水凤尾鸡、黑水中蜂蜜等一系列在全省全国有知名度的特色农业品牌,成为黑水县一张张闪亮的“名片”。一组数据显示,2016年,预计实现农业总产值3.62亿元,较2011年增加1.68亿元,年均增长13.3%。
除此之外,在“互联网+”兴起的当下,黑水县将通过这种新模式,强化“三农”信息服务,打造出具有黑水特色的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发展订单农业,进一步拓宽农民致富的道路。
如今的黑水县,除旅游发展和农业发展两大主题外,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推进民生事业、推进深层次改革等方面都正朝着“十三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奋进,今年9月的黑水县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5亿元以上;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1%、旅游人次年均增长15.5%、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9%、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9%的宏伟目标。
信念、垂范、意志,是发展过程不可缺少的三大要点,也是黑水人对长征精神的收获,红色文化越“红”,长征精神越“活”,对县域经济助推的力量越大。在黑水这片土地上,过去和未来在一脉相承中越发向上,先辈们的伟大精神已完全转化在黑水每个普通人的灵魂与行动当中,历岁月而常新,行天下而不朽。
·县委宣传部胡伟·
新闻推荐
本报讯(茸旭东龙映铖)从8月27日起,达古冰山管理局牵头州人民银行、黑水县色尔古镇政府组成工作组,星夜兼程深入青海省达日、班玛、久治县建筑工地和偏远农村等地走访调研,向在外务工贫困户宣讲扶贫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