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在藏寨听谜一样的文化民俗风情

阿坝日报 2016-08-19 13:40 大字

编者按:

圣洁美丽的雪山孕育了逶迤奔腾的猛河,河水翻卷着浪花,一路欢歌汇入岷江。顺猛河而下,在距岷江河38公里的地方,可以望见河的对岸有沿山势而建的寨子,像中世纪的城堡——色尔古藏寨。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藏寨,凝聚着民族迁徙的印迹,同时也是一个有着浓郁民族生活特色的藏寨。今天,让我们共同去感受它、触摸它……

名片

色尔古藏寨

色尔古藏寨位于黑水县东大门,与茂县接壤,海拔1790米,属于干旱河谷,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有“小江南”的说法。

色尔古,藏语意为“盛产黄金的地方”。色尔古藏寨是一个典型的藏羌民族文化交融相汇的地方,它依山势,傍猛河而建,是一座原始古朴而又神秘的藏寨村落。

古时,色尔古人为抵御外族的侵犯,多群居,由此形成了独特的藏式民居。藏寨依山脊修建,居高临下,属碉楼式建筑,用片石和黄泥调浆砌墙,一般为三层,碉楼底层稍大,逐层斜上,呈台柱型,基础坚固,冬暖夏凉,户户相连,修建千年而不垮,饰以红、黄、白三色主调藏式修饰。有人把藏寨称之为“东方的古堡”,还有人说它是“川西北的小布达拉宫”。

清晨,金色的阳光洒满色尔古藏寨,寨子在静怡中逐渐变得喧闹起来。

80岁高龄藏族老人阿日基起了个大早。他从枕边取出一个被手摩裟得发亮的木盒,满是皱褶的手小心翼翼地拿出跟随自己多年的“宝贝”——斯啵哩(藏笛),看起来依然健硕的身子颤巍着顺着木质楼梯攀爬到屋顶,木梯发出“吱嘎吱嘎”的响声。深深的吸口气后,老人鼓起腮帮吹奏起来。长约十多厘米,两管数孔的藏笛顿时发出动听的声音,时而高亢,时而婉转,时而悠扬。楼下“赶早”旅游藏寨的游客被这“天籁之音”所吸引,驻足聆听着,动听的音符让古寨增添不少灵气。

老人是色尔古藏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掌握着藏笛的吹奏技巧。每天早上吹奏藏笛成为了他多年来的习惯。如今,在色尔古已经很少人懂得藏笛吹奏的要领了,随着老人年事已高,他希望能将藏笛的制作与吹奏技艺传承给下一代。

老人被誉为寨子里的民间表演艺术家,他除了能吹奏藏笛外,还会口弦、口琴等民间乐器演奏,并能亲手制作乐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舞蹈和黑水锅庄舞。

藏寨的美在文化。今天,在藏寨群众看来,有络绎不绝的游客来到藏寨,就是冲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深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来,如青稞酒文化、服饰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婚嫁习俗、高亢浑圆的民歌以及民间舞蹈锅庄等。

不满40岁的勇军扎西是土生土长的色尔古藏寨人,而从事藏寨解说却近20年了,他说:“多亏了祖先留下的丰富文化。”藏寨的“生命”就是文化。让人欣喜的是,如今寨子里从老到少,都在守护、传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说起藏寨的文化不得不从建筑说起。色尔古由三个寨子组成,上寨,下寨和娃娃寨。上寨是整个寨子的制高点,与下寨紧紧连在一起,娃娃寨则在上下寨的西边,隔着一条山谷,直线距离约200米。整个藏寨结构严谨,户户相通,一条清澈的溪水穿寨而过。藏楼毗邻雄立,远望如欧式古堡王国,堪称建筑史上的一绝。循着历史文化的足迹前行,脚步时而印在农家的房顶,时而穿过另一家的房基,时而踏在凌空的栈道上,处处都能触摸到历史的厚度和文化的温度,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古堡带给后人的是更多的岁月沉淀和历史沧桑感。

今天,古时候战争的硝烟已散去,先人的智慧和藏寨文化元素却备受游客热捧。

藏寨经受了叠溪大地震和汶川大地震的考验,时常成为寨里人的骄傲。让人津津乐道的是祖先们对“力学”的运用,村委会主任何金宝说:“房屋分压柱的使用最具说服力,修房屋时先砌墙的两边,再砌中间,这样两边的墙体就向中间倾斜,遇到地震时,墙面犬牙交错的片石越压越紧,坚若磐石。所以在大地震中,千年老寨安然无恙。”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多年来,藏寨的美犹如藏在“深闺”里的“少女”无人识。而现在,村民们深深体会到了文化的重要性。寨子里自发形成共识——老人们负责把先祖们留下的“文化”言传身教给下一代;中年人负责组织文化活动丰富旅游业态;年轻人(包括就读高中、大学的学生),负责建网站和充当景区讲解员,宣传家乡。

在下寨,在县城读高二的姑娘苏拉若满利用假期做起了临时导游,正给一个旅游团队讲“寨楼碰撞”的故事,“每年举行一次,寨子里选出最聪明、能干、贤惠的未婚女子站在寨楼上抛绣球……”

在成都就读大学的上寨姑娘泽郎拉姆这个暑假也没闲着,在巷道里,正给游客讲解“拴马桩”和“碰头巾”的由来,“门口的拴马桩有两个,主人和客人的马拴哪里是有讲究的……”“在藏寨,家家户户门上都挂有碰头巾,出门碰下头寓意平平安安,回家碰碰头则把一天的忧愁、烦恼拒之门外……”

寨楼前、老墙下、水渠边……一个个故事串起了藏寨的古今。寨子不仅传承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也推陈出新的一些优良的文化习俗,文化和旅游也在这里深度融合。比如,近几代人形成的婚嫁习俗备受游客追捧,约300年树龄的“情人树下”,游客中热恋的青年男女时常被寨子里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按照当地习俗,纷纷在树下许下心愿,用象征圣洁的哈达打成节牢牢地拴在树上,象征永结同心。“情人树”成了寨子里游客必游的一道靓丽风景。

寨子里遇上婚嫁、丧葬,全村人都会集体出动,亲如一家。最热闹的当数“宰过年猪”,每年一到冬天农闲时节,每家轮流“做东”,灌血肠、吃烤肉、喝咂酒,跳锅庄……整个冬天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这一文化逐渐被游客知晓,不少人慕名前来,通过笔和镜头记录下了这里文化中流淌的和谐之美。

74岁的老人陈阿龙,每天都要在寨子里转悠着,看看寨子有没有破损,捡捡垃圾,教育引导晚辈……在他看来,祖先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惠泽着子子孙孙。“如果寨子里没有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哪里会有游客大老远地来我们这里呢?”

千百年来,古老的和现代的,历史的和人文的,在这块土地深深积淀、交相辉映,让文化堆砌到了一个新高度。藏寨因其独特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底蕴,成为了当地群众发展乡村旅游的最大资源。

早在2007年,勇军扎西就开始从事藏寨导游工作,端上“旅游饭碗”后每年能为他带来好几万元的收入。

在色尔古藏寨,像勇军扎西一样依靠旅游发展走向致富路的群众不在少数,不少家庭门口挂上了“旅游接待户”的牌子,平均每天也有200多游客来到藏寨,全村157户人家有百分之十从事着旅游接待,旅游逐渐鼓起了村民致富增收的腰包。

在文化传承保护中,藏寨无疑是幸运的。2010年当地政府把色尔古藏寨纳入了精品旅游村寨打造。好事接踵而至,2014年又入选了住建部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如今,村民们的保护意识也空前高涨,对祖先留下的“遗产”倍加珍惜,目的是让它能在猛河边永远矗立。

作为“藏笛”的传承人,在更登扎西老人眼里,浓浓的“文化”是色尔古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及其历史文化记忆,是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四世同堂的老人在幸福地享受着晚年生活同时,还惦记着文化的传人,在与儿子陈克银和孙子陈伟的一次促膝谈心中,23岁的陈伟自愿挑起“重担”,这让老人倍感欣慰。藏寨里读高中的、上大学的“文化人”也纷纷利用空闲时间回到家乡,为家乡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如今全寨近600人,人人都是文化传承人,人人都是解说员,人人都是清洁工。村委会主任何金宝说:“万事开头难,旅游致富只能一步步走,目前,全村还有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等旅游基础打牢了,村民也会留在家门口挣钱,我希望早点看到这一幕。”

文化是色尔古藏寨承载历史、立足现实、连接未来的灵魂所在,更是藏寨独特的生命和气质。有文化的底蕴,有热情的村民,藏寨的幸福正在他们手里延伸。

努力保持色尔古村原生态风貌

——访黑水县城乡规划建设与住房保障局局长陈光华

记者:请介绍一下色尔古村是怎样成功列入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的。

陈光华:随着城乡建设步伐的加快,乡村周边新建筑逐步增多。出于加强传统建筑保护的愿望,色尔古村村民强烈要求新建筑的建设要与藏寨特色相一致。黑水县立足现实、科学规划、积极引导,不断加强对色尔古藏寨的保护和利用,努力促进传统建筑和新建筑协调配合,并恳请上级政府及主管部门批准该村落为国家传统村落。在多方不断努力下,2014年,黑水县色尔古村成功列入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

记者:色尔古村列入中国第二批传统村落名录已有两年,该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进展情况如何?

陈光华:两年时间里,色尔古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一直在持续推进。2014年7月,我局委托阿坝州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编制该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2015年10月,我局按照《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协助资金的中国传统村落项目核查工作的函》文件要求,积极配合中国传统村落工作组专家对该村传统村落的拟建设项目及预申报项目资金进行核查。目前到位资金300万元,我县将充分利用有限的资金,把钱用在“刀刃”上,把保护古传统村这件事做实做好。

记者:通过实施这些项目,色尔古村作为传统村落将得到怎样的保护和发展?

陈光华:色尔古村传统村落的保护,我们采取的是原址保护这一方式,合理修缮,加强保护与管理,最大限度地保持色尔古村原生态风貌。首先,主要选择支撑项目,重点支持村庄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和环境整治与改善。其次,通过对村内的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的保护、修缮,使村庄院落、传统建筑、历史文化得以延续。色尔古村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意义不仅是对于色尔古村建筑、文化的保护,还是对该村旅游发展最大的促进带动。

图/文记者华文军周旺波杨刚杨骁美编孟波肖欧

新闻推荐

致内江市赴黑水县援藏干部人才的一封信

内江市赴黑水县援藏同志:你们好!来信收悉,看后很高兴、很欣慰。从你们所取得的成绩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你们与黑水人民的深厚情谊,感受到你们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你们继续做好工作的...

黑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黑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