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河两岸春色美千军万马战犹酣——黑水县脱贫攻坚纪实
■朱平姜超胡伟记者杨刚
阳春三月,行走在猛河两岸,处处洋溢着勃勃生机。
在黑水县维古乡青脆李产业园内,一颗颗青翠李树苗长势喜人。边坡地上,村民正在用新式旋耕机犁地,农技人员正叮嘱着什么,他们为今年增产增收忙活着……幸福的春耕图,诠释着黑水县精准脱贫中产业扶贫的力度,印证着各级党政脱贫攻坚的决心和信心。
黑水县地处偏远,地势复杂,在近年的扶贫攻坚工作中,为切实解决老百姓“穷困”的局面,黑水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新观念、新机制、新模式,挖掘和激发广大群众建设幸福家园的动力,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的政治责任和政治任务。“只有把更多的扶贫资源、扶贫措施精准地投向贫困村贫困户,扶贫才能扶到点上、扶到根上、扶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县委书记刘云建如是说。
“过去那种扶贫对象底数不清、扶贫资金‘撒胡椒面\’、扶贫项目‘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方式已经不适应形势发展,必须实行‘精准制导\’、‘定点清除\’、‘喷灌滴灌\’式的***,做到精准到户、到项目、到资金、到产业、到举措、到效果。”在艰巨、深远、关键的“十三五”开局之年,为确保2020年与全省同步小康,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话语掷地有声。吹响扶贫攻坚“集结号”,在未来5年,以高半山地势为主的黑水县,到底有什么长远规划来使当地老百姓致富?脱贫工作又进行得怎么样了?带着一个个问题,近日记者走进了黑水县。
八个一批,绘出脱贫致富新蓝图
黑水县不等不靠,把扶持谁作为突破口,面对全县精准脱贫点多、面广、程度深、易反复的情况,要实现64个贫困村摘帽,2050户、6815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对该县党政领导来说是一场大考。
近日,黑水县从县委书记到普通职工的全县所有党政机关干部在各个贫困村贫困户“驻点安家”,以这种结对帮扶的方式,下基层、谋脱贫、送温暖、抓落实,积极了解贫困户动态,推广利益联结机制,为每个贫困村和贫困户找准脱贫门路。
在红岩乡红岩村,贫困户甲格斯基就与该县文联主席刘平结成了对。
“到贫困户家里摸底后,我有两个没想到”,刘平告诉记者:“一个是没想到我的结对对象生活困难的超乎想象,另一个没想到是他们脱贫致富的愿望竟然这么强烈。”
让刘平欣喜的是,当地乡政府已经全面摸清该户贫困户致贫原因,并着手为贫困户制定了一套脱贫方案,确保他们在今后几年内脱贫。“找到‘病根\’,我就有信心在他们脱贫的道路上出谋划策,带领他们致富!”刘平如是说。
“精准定位出每一户贫困户,为他找到具体帮扶人,就是为了不让每一个贫困户掉队。”红岩乡分管扶贫的副乡长告诉记者,自实施***以来,为更好的动态掌握扶贫工作情况,红岩乡在识别过程中,统一标准,精确到每户每人,采取收入倒排,群众评议,逐村逐户拉网式调查摸底,把真正的贫困户识别出来,建档立卡,做好脱贫规划。
精准识别是解决“扶持谁”的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更要解决“怎么扶”的问题。黑水县立足实际,在中央提出***“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异地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的基础上,扩展到“八个一批”,增加了实施灾后重建致富一批、实施党建扶贫帮扶一批、实施外出人员就业致富一批。
3月11日,在该县脱贫攻坚大会上,县委书记刘云建进一步要求,在前期明确“八个一批”目标任务、工作路径和落实细化责任的基础上,要做好“五个衔接”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八个一批”落实。“五个衔接”即是与顶层政策紧密衔接、与“十三五”规划紧密衔接、与沟域经济紧密衔接、与连片开发紧密衔接、与机制建设紧密衔接。这样一来,该县脱贫致富蓝图基本清晰。
沟域经济,产业发展鼓起“腰包”
针对黑水县不同贫困村所处地域不同,基础条件不同,该县制定的脱贫方案也因村“开方”,因户施策。
以芦花镇日多村为例,作为高半山贫困村,日多村近两年在镇政府的带领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以地势较低处种植青、红脆李,中半山区域种植生态蔬菜,高半山地区种植道地药材的立体生态农业布局。芦花镇镇长韩俊告诉记者,这是根据海拔高低,日照情况,土地质量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量的结果,立体生态农业,让产值最大化!
“现在我们村中半山区域生态蔬菜种植有450亩土豆,300亩胡豆,去年又新整治土地200亩种了大白菜,按照现在市价来看,今年效益应该不错。”村委会主任格西他乐呵呵地给记者介绍道。
不止如此,在日多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该县还建立“农技高师包片、科技人员包点”的办法,鼓励村民将土地进行流转,由农业技术人员带领和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家住日多村罗尔窝组的贫困户仁青,去年流转了12亩土地给农业局的农技师齐兴禄种植青脆李。记者采访仁青的时候,他正在齐兴禄的地里做工,他乐滋滋地告诉记者:“一亩地的流转费是500元,去年我拿到6000元。另外,农忙时我会在这里打工,一年下来还能有8000多元的打工收入。”
“大河有水小河满”,在精准脱贫攻坚过程中,立体生态农业只是支撑农业增收,加快脱贫步伐的一个方面,而通过连片开发,才能不断增强脱贫攻坚后劲。黑水地势结构复杂,脱贫难点在高半山,脱贫的希望也在高半山,连片开发是高半山脱贫致富的必然路径,同时也是该县沟域经济的有力支撑。
麻窝乡离黑水县城不远,共有6个高半山村,742户,2341人,是黑水县的***连片开发基地,现已打造出“4个1000”,即1000亩生态蔬菜基地、1000亩干果基地、1000亩水果基地与1000亩道地药材基地。
“按照‘整村推进,连片扶贫\’的原则,以产业结构优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麻窝乡党委书记吴俊铭向记者介绍:“今年,我们还要扩大产业规模,水果种植和药材种植均要达到1800亩。这是硬性任务,也是麻窝乡贫困户脱贫的保证之一。”
据了解,今年全年,黑水县计划整合4489万元投入“六大产业”,力争建成24个农业产业核心示范园,着力提升现代种植业及生态养殖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通过发展生态蔬菜2.2万亩、早实核桃4000亩、道地中药材3710亩,养殖黑水凤尾鸡18万只,新增黑水中蜂4000群,进一步加快脱贫攻坚进程。
旅游业“唱戏”,为扶贫攻坚增后劲
黑水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立足于“全国知名秋季旅游目的地”的功能定位,积极挖掘本地特色文化,以“冰山彩林”为媒,让“旅游文化”唱戏。
羊茸乡哈德村地处黑水县奶子沟八十里彩林区精品景点“落叶松林”核心区,是阿坝州“九寨—黄龙—大草原—冰山”旅游环线上一颗璀璨明珠,拥有丰富的彩林资源。2012年,在全县***思路下,该县打造出的一座依靠乡村旅游业致富的美丽新村,自从去年10月开寨以来,来往游客便络绎不绝。
说起羊茸乡哈德村为什么如此受欢迎,村委会主任三郎俄木给记者说:“春天繁花似锦,夏天青山滴翠,秋天色彩斑斓、冬天冰雪天堂。”
除此之外,羊茸乡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邻里间互帮互助的优良传统也为当地旅游发展增色不少。
板头是羊茸乡哈德村一户普通的农民,也是贫困户。在得知政府要开发羊茸作为乡村旅游目的地时,板头既是开心又有无奈。开心自然是因为可以通过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增收致富,但无奈的是自己拿不出太多的钱装修房子。
不过,在当地政府和村“两委”干部的带动下,全村投工投劳为村里9户贫困户装修房子,帮助他们搞旅游接待,板头也就随之受益。
谈起搞起乡村客栈后的收入时,板头对记者腼腆地笑了笑:“比起以往,不知道多了多少。”
一组数据,显示出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为黑水县脱贫攻坚打下的坚实基础:去年全年接待游客125万人次,增长22.7%,实现旅游总收入11.4亿元,增长22%。今年,更是喊出了“力争全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增长20%;实现旅游收入13.5亿元,增长18.4%”的豪言壮语。
思想上“破贫”,助推脱贫攻坚进程
***精准脱贫不仅是物质生活的扶贫脱贫,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让农民精神脱贫尤为重要。
3月21日,在知木林乡知木林村,村民严木学在乡村文化站认真地观看一些关于核桃种植方面的书籍,他告诉记者:“以前村上基本没有文化体育设施,我们每天劳动完之后就喝点酒,打打牌,业余生活就这么过的。不过现在好了,业余时候,可以约几个朋友到篮球场打打篮球,在种养殖方面有什么不懂的,还可以来这里查阅资料。”
2015年,该县以打造健康文化破解“固化”思想入题,免费开放县图书馆及17个乡镇文化站,开展送文艺下乡15场次,免费放映电影1482场次,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该县精神文明办下发了《发扬黑水民兵精神、争做精彩黑水人》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内涵,营造积极向上的气氛,“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为准则,从观念上改变当地老百姓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固有思维,改变纯输血式的扶贫方式,运用激励的造血扶贫方式,推进思想贫困者“脱贫”,自力更生的解决自身贫困问题。
3月18日,在该县文体广场,一场精彩的活动正在上演,来自芦花镇14个村的老百姓给在场5000名观众表演了一出精彩的节目。在丰富老百姓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该县还成立了“多彩黑水爱心联盟”志愿者组织。据该县文明办负责人介绍,“爱心联盟”志愿者组织旨在进一步学习发扬黑水民兵精神的示范作用,发挥群众意识,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作风,引领该县人民积极参与到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项建设事业,不断推动改革创新,凝聚正能量,传递正能量,助推脱贫攻坚进程。
新闻推荐
本报讯(本报通讯员)近日,黑水县公安局经过72个小时连续奋战,迅速破获2起汽车盗窃案,抓获3名犯罪嫌疑人。4月3日10时许,该局刑警大队接到黑水县芦花镇谷汝村板窝组村民泽XX报案称:4月3日8时许,发现停在自...
黑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黑水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