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马河坝村寨“变形记”——黑水县推行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见闻

阿坝日报 2015-12-28 14:02 大字

■胡伟记者杨刚颜天杰

冬天的黑水县,彩林渐渐褪去色彩,寒冷笼罩着天地。

马河坝村是位于沙石多乡北部的高半山,是典型的安多藏族聚居村寨。12月2日,记者一行驱车来到这里,一探马河坝村“变形”的究竟。

“我活了这么大的年龄,从来没觉得自己的家园这么巴适!”沙石多乡马河坝村村民哈尔甲感概地说。村里的卫生有人打扫了,垃圾有人清理了,村道有人维护了,水管坏了有人修了……黑水县在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中,推行乡镇、村社、组、户四级联动,沙石多乡马河坝村“自己管自己”的模式成为了全县推行的典范。

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

让村寨拥有新气象

一进村口,只见极具藏族特色的民居依山而建,整洁宽阔的水泥路直通百姓家门前。

“卫生越来越好,垃圾越来越少,村道维护得好,公共管护真好……”,在马河坝村,村民们开心地朗诵起自编的顺口溜,真实地道出了村级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建设给村里带来的新变化。

据悉,黑水县马河坝村位于海拔3000多米的高半山上,原来的山路仅仅是羊肠小道,不能通车,当地村民出行极为不便,特别是遇见下雨下雪的时候,进出人员就更少了。

“那时候条件艰苦啊,马河坝处于高半山,山高路远,‘看见屋,走得苦\’曾经是这里的真实写照。”村支书班德塔说:“借助灾后重建,县委、县政府将马河坝村列为幸福美丽家园示范村寨,修通了公路,安装了路灯,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谈话间,班德塔拿出了一本印有《黑水县沙石多乡马河坝村村规民约》的红色册子交给记者,记者随意翻了几页,却感受到了“自己管理自己村里的事”的“村规民约”是村子变化的根本原因。

据了解,该村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创新管护模式,积极探索多元化管理新路径。得益于村级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推行,这个偏远的藏族村寨才变得如此漂亮。

“三三四”工作法让村民增强自我管护意识

记者在采访时遇见正在工作的马河坝村老党员阿达古,他戴在手臂上的红袖章尤为引人注目。

“我是马河坝村的饮水管护员,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还要对马河坝村村民讲解节约用水的意义。”阿达古用并不标准的汉话对记者说:“在马河坝,像我这样的管护员还很多,都是义务的,就想让自己生活的家园变得更美丽。”

据了解,“三三四”工作法是指“三挂钩、三责任、四联动”,三挂钩,是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与村规民约挂钩、与运行维护资金挂钩、与目标考核挂钩;而三责任和四联动是指乡镇与村社之间、村社与组之间、组与户之间签订三级责任书,同时带动乡镇、村社、组、户四级联动,明确乡镇、村社、组、户的责、权、利,层层落实责任签订责任书,制定奖惩制与责任追究制,保障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得到管理和维护。

沙石多乡副乡长兰云向记者介绍:“‘三三四\’工作法,在进一步提高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理效率和使用效益的同时,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村民管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村级公共设施管护工作促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提升,让整个马河坝村的大环境上了一个档次,而马河坝村处于黑水县八十里彩林的中心地带。秋季到来,在马河坝的任何一间民房中,随意推开一扇窗户,呈现在眼前的都是五彩斑斓的世界。

据了解,马河坝村符合“以村庄野外为空间,以人文无干扰、生态无破坏、以游居和野行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宗旨,而独具特色的安多藏族文化,舒适美丽的藏居,得天独厚的景色,以及以牛肉、松茸、羊肚菌为代表的原生态农产品,也为马河坝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当根斯足是率先在马河坝村搞乡村旅游的,是村里“吃螃蟹”第一人,他的新居,改造成了旅游接待的乡村客栈,在2014年被该县评为藏区新居旅游示范户。他告诉记者,马河坝村村美,景美,希望有更多的游客到马河坝来住藏家,看彩林。

马河坝村村主任王尔甲,也是马河坝藏寨旅游协会会长,他告诉记者,由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成功,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再加上独特的景色,就更加坚定了他们发展乡村旅游的决心。

据兰云介绍,马河坝村之所以有今天的蜕变,是因为近年来藏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工作的持续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从宏观上改变了老百姓的生活环境,而农村基础设施管护在小范围内让生活环境变得更好,特别是像马河坝这样的美丽村落,旅游的发展会让百姓的生活迈上一个新台阶。

新闻推荐

黑水县开展学校特种设备安全检查

本报讯(黑宣)为保障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一步规范学校特种设备使用安全,防止安全事故发生,日前,黑水县对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开展了为期7天的以学校特种设备使用安全工作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检...

黑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黑水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