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卡斯达温的故乡
□ 文强 焦虎三
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的阿坝州黑水县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卡斯达温、阿尔麦多声部(国家级),有圈德迪、穷度卜节、藏羌碉楼技艺等(省级),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包括手工技艺、民间医药、民间故事及音乐等52项。
其中,卡斯达温舞气势雄壮,规模庞大,广泛流行于黑水河流域及周边区域,名称在各地也有所不同,均为古代征战祭祀性舞蹈;卡斯达温舞蹈形态多样,丰富多彩,不同地区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也略有差异,一乡一舞,各有特色。
卡斯达温之故乡
“卡斯达温”舞主要流传于阿坝州黑水河流域,因舞者表演穿“甲衣”歌舞而得名。 “卡斯达温”为黑水方言,“卡”有城堡及防御之意,“卡斯达”引申为“铠甲”,卡斯达温或称卡斯达贡中的“温”或“贡”是“穿”的意思。“卡斯达温”汉语俗称“铠甲舞”。
卡斯达温广泛流行于黑水河流域及周边区域,名称在各地也有所不同,如与黑水相邻的理县等地人称为“跳盔甲”,茂县一带羌族称为“哈日”(羌语意为“刀舞”),均为出征练兵及征前誓师的军事性舞蹈。黑水的卡斯达温舞气势雄壮,规模庞大。如表演出征前誓师的军事舞蹈舞者必全副武装,手执利器。
黑水的卡斯达温舞形态多样,丰富多彩,不同地区在舞蹈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也略有差异,一乡一舞,各有特色:扎窝乡朱坝村的卡斯达温主要表现狩猎活动,红岩乡俄恩村的卡斯达温则主要表现征战活动,维古乡则主要体现为逝去的勇士举行祭祀仪式及男女道别等内容。它们丰富了卡斯达温铠甲舞的内涵,将黑水称为“卡斯达温的故乡”可谓名至实归。
古代征战祭祀舞蹈的活化石
有学者认为卡斯达温源于唐蕃大战时的吐蕃军队的征战舞。从目前黑水保存完好的铠甲来看,它与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墙壁上画的藏王松赞干布时期藏兵的征战演兵场面上的装束完全相同,士兵均着牛皮甲衣、头戴盔帽,上插羽毛或小彩旗,左手执矛、右手握刀,卡斯达温应属于吐蕃军队傩祭(傩舞)仪式。
卡斯达温铠甲舞中的铠甲大约可分四类,即漆牛皮甲、象皮甲、藤甲、铁皮甲;其中漆牛皮甲使用最多,又大约可分为整片甲和千叶甲两种,其中又以千叶甲使用最为普遍。黑水县俄恩村的表演者所穿铠甲上身为背心式,无袖,背后挂有一铜铃;下身为裙式,上下连为一体;腰间配以色彩鲜艳的藏式布腰带和一把银鞘藏刀,所披铠甲均由生牛漆皮组成,并用由熟牛皮做成的绳子将其串结在一起。一副铠甲重约 20斤,部分漆皮上绘有图画,威严庄严。
毛尔盖·桑木旦先生在《达布人族属之我见》一文中说:“在近代,西藏地方的军队在过节和年终念消灾经时都要表演军技,表演者都要戴上插有羽毛的帽子,这种习俗延续至解放前。嘉绒等藏区也有年终念消灾经时士兵身穿铠甲、头戴插有羽毛帽子的习惯。”说明卡斯达温铠甲舞是至今仍存的中国古代征战祭祀舞蹈的活化石。
作为祭祀型舞蹈表演,八名身着牛皮铠甲的壮男子围着墓地周围且歌且舞,用以悼念死者,寄托哀思。跳舞前必先唱哀歌,倾诉内心的悲悼之情;一人主歌,众人齐和,歌声和呐喊发自肺腑,情形悲壮,在为死者号丧的同时,充满了驱邪避恶的威严和阴森肃穆,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古代丧仪及类似的战争祭典场面,动人心魄。
作为征战型舞蹈表演,黑水藏族男子手提刀枪威风凛凛地站成一排,老年人及德高望重者在前,年轻人在后(以从左至右顺序排列),由一中年男子用牛角壶为每位准备出征的武士倒酒,喝酒的武士按次序由左至右传递酒碗;同时,一位年老者一边肃穆庄严的祈祷,一边用右手中指蘸酒后洒向天空,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并祈求神灵保护。
随后列队开始顺时针方向行进。当手提刀枪、身披铠甲的武士们在领头长者的歌声带领下,即兴式地不断发出“嗷~呵!”的吼叫,歌声粗犷厚重而略显苍凉悲壮,一唱一和,此起彼伏。
整个队伍也边歌边舞,排成队列沿着谷场空地或道路河坝等周边行进,并伴以碎步移动、弓腰等古朴的舞蹈动作。同时,向天鸣枪、挥舞兵器。男性舞蹈动作急促有力,独具原始古朴、奇特简练的风格。同台演出的妇女们也随队伴唱,在悠扬婉转的藏族多声部民歌中摇臂转身、提腿摆胯,舞蹈委婉柔美。在慢歌快舞的节奏中带有明显的马背文化遗风,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卡斯达温整个表演始终随歌而舞,无乐器伴奏,这在中国的民俗歌舞中较为罕见。尤为独特的是其音乐旋律中两个声部始终伴随着协和的大二度音程,搭配和谐,浑然天成。男声粗犷高亢,女声虔诚吟唱;男子手持刀枪急步踏跳,女子连臂颤膝转胯,舞蹈动作层次分明,勾勒出一幅黑水古代斗士在高山旷野中举刀挥舞的壮美画面,体现了黑水人独特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形态。
卡斯达温的独特对黑水地区的民族史、语言学和民俗学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对迁徙民族的人类学基因方面,对研究远古高原峡谷地带的部族文化艺术等方面,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黑水的卡斯达温铠甲舞随着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过去那种为族群部落生存而战的传统已成为历史记忆,其民间祭祀舞等传统内容和形式,虽因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而改变,但通过多方努力发掘和挽救而得以保存下来, 2006年,卡斯达温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遗的卡斯达温得以传承久远。
民族和谐的歌舞
现今我国发现最早的舞蹈图之一为青海省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距今约存5000年的历史。纹彩陶盆中的舞蹈者手拉着手,踏歌而舞。舞者头上有发辫状饰物,身下也有飘动的饰物,似是裙摆。画面真实生动再现出原始社会先民群舞的热烈场面。有学者认为这是氐羌系原始舞蹈的根系形态,是上古母系氏族祭大典上跳的群体舞蹈,同时,也应为氐羌部族民间舞蹈的最早源头。
一般认为卡斯达温最初可能是古羌部落在游牧、狩猎、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产生的祭祀性礼仪舞蹈。唐代及以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黑水河流域战事连连,它逐渐演变为将士出征前所举行的一种征战祭祀活动舞蹈,这种征战祭祀性舞蹈在古代中国的汉族及其它民族中也有类似表现,只是在内容和形式上略有不同。随着历史的发展与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的增多,卡斯达温舞也更多地融合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各种文化因素,成为展示民族和谐、表现民族团结的窗口。
仅以音乐为例,卡斯达温既有古羌“大葬舞”的基本元素,又受到藏传佛教中跳神舞蹈的一些影响,实际上是藏羌两个民族在历史上长期融合的产物,也是嘉绒藏区作为不同的宗教民族文化交接地区的一种特有的艺术形态。另外,藏羌舞蹈中的一些基本特征如弓腰、曲背、弯膝、碎步移动及抖铃等动作,在卡斯达温中也都有典型展现。
黑水丰富多彩的民间歌舞艺术,与当地诸多的文化源流在长期的历史演化发展中,共同形成了卡斯达温等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卡斯达温既是古代黑水民族文化的活态表现和历史传承,也体现出现代黑水民族的群体化特质,它粗犷豪迈、欢快热烈的表演形式,使其成为年节庆典及喜丧等仪程中不可或缺的歌舞,在它一如既往的豪放淳朴、欢快自由的节奏中,表达出黑水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本版资料图片由中共黑水县委宣传部提供)
非遗档案
遗产类别:民间舞蹈
遗产项目:卡斯达温舞
遗产级别:国家级
遗产 地:四川省黑水县
新闻推荐
(施芝川记者庄媛)阿坝州黑水县作为“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闭塞。“互联网+”战略实施,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近日,黑水县和中国联通阿坝分公司签订了“互联网+”战略合作协...
黑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黑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