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调结构 沟壑中长出六大产业
□ 姜超 史雨 胡伟 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文/图
11月22日,成都新会展中心2号展馆的四川农博会阿坝馆黑水展场上,红扎西正在向参观者介绍他们合作社生产加工的藏香猪系列腌腊制品。
如果不是因为藏香猪,红扎西这位从前靠种玉米和土豆度日的中年男人,做梦都不会想到自己会走进省城,在农博会这样大的展会上售卖自家的农产品。
从小生活在黑水知木林乡弼实村的红扎西,以前以务农养家,一家四口年收入不到9000元。自加入奥太弼实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后,家里养起了50头藏香猪,今年出栏的35头藏香猪就可为全家增收16000元左右。说起如今的变化,红扎西竖起了大拇指:“要感谢我们县上作出的发展沟域经济和打造六大产业的决策,要不然,我现在还只晓得挖地种庄稼。”
红扎西所说的沟域经济,就是黑水县果蔬中蜂民俗沟、核桃香猪花海沟、生态农牧温泉沟、冰山观光休闲沟、神山探险体验沟、药材藏鸡彩林沟六条经济带;六大产业则是生态蔬菜、藏香猪、早实核桃、凤尾鸡、道地药材、黑水蜂。
三年来,黑水在沟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中积累了行之有效的经验,六大产业也让当地生态农业提质增量。
调结构黑水农业成功转型
2013年,黑水县结合本县山高沟多、气候差异大的实际,提出打好“生态、绿色、有机”三张牌,在土地上做文章,发掘土地的潜能。
于是,以六大产业助推沟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应运而生。
沟域经济按照“一乡一品、多乡一业”的发展布局,实现优势产业由零星散状转向带状分布、沟域集聚,最终,以“沟域”为单元,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业现代化、旅游全域化发展。
在沟域经济产业推进中,工作联席制度、发展实施意见、奖补方案、金融支持办法等一系列支撑六大产业发展的惠农政策措施相继出台。
争取资金、整合资金、加大资金的投入,是提高农牧民种养积极性的有效手段。仅2014年,黑水县就在六大产业上累计投入资金6178.8万元。
在沟域经济发展中,一批中药材种植示范户、凤尾鸡养殖户、藏香猪养殖户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榜样的力量也吸引着部分有实力的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业。2013年,农牧民参与土地流转和订单农业较2012年翻了3倍。
芦花镇罗坝街村的陈志洪以前是看不上喂鸡养蜂的,总想出门做生意赚大钱。自从县畜牧局工作人员到村里搞起了阿坝中蜂养殖咨询,又看见邻村的乡亲养殖黑水蜂赚了钱,他才尝试着养蜜蜂。如今,他家82箱蜜蜂一年要为他带来十几万元的收入。
记者去罗坝街村采访那天,正值县畜牧局工作人员为陈志洪家送去这次农博会上黑水兴畜中蜂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代他家销售1195斤蜂蜜的2.629万元钱。陈志洪说,这只是一小部分收入,他自己今年已经卖了9000斤蜂蜜了。
为强化专合组织带动作用,黑水县对益农种植养殖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2家专合组织进行标准化建设,提升规范化种植、标准化养殖水平。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建立农贸市场直营、直销机制,减少流通中间环节,增加群众收入。
黑水奥太弼实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达尔基告诉记者,他们这个合作社已有专业养殖户75家,其中最大的要数四川奥太农牧业公司,仅这一家企业今年就可出栏藏香猪四五千头,如今藏香猪这种绿色生态的畜产品已经吸引了北京的企业上门洽谈深加工开发。
为了让黑水出产的农畜品都具品牌性,黑水还积极推进地理标志认证及商标登记注册。全县已有10万亩耕地被认定为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并正在申报无筋豆、大蒜、青豌豆等10个品种绿色有机认证。
如今,“黑水凤尾鸡”、“黑水中蜂蜜”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莴笋、大白菜、胡豆等10种蔬菜已取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黑水核桃”地理标志商标申请注册已启动。
黑水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不断提高,黑水农业实现成功转型。
见成效 六大产业开花结果
都说见成效,要用数据说话,那咱们就看看黑水推进六大产业前后的数据对比。
蔬果类:2012年,黑水县生态蔬菜种植面积1.3万亩,年产生态蔬菜0.8万吨,产值960万元;特色水果种植面积1189亩,年产特色水果410吨,产值246万元。农牧民人均净收益192.7元。
2015年,全县生态蔬菜种植面积达2.01万亩,年产生态蔬菜3.5万吨,产值4200万元;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3000亩,年产特色水果920余吨,产值598万元。农牧民人均净收益750.8元。
藏香猪:2012年,黑水县养殖色湾藏香猪3.5万头,出栏1.5万头,产值1800万元,农牧民人均净收益71.9元。
2015年,全县色湾藏香猪养殖规模预计达10.2万头,出栏6.5万余头,产值达9750万元,农牧民人均净收益365.5元。
早实核桃:2012年,全县有核桃1万亩,产核桃368吨,产值883.2万元,农牧民人均收益169元。
2015年,全县已成片种植核桃2.25万亩,预计产量780吨,产值1870余万元,农牧民人均收益达350元。预计到2020年全县早实核桃零星和成片种植面积达到5万亩,产值达1.5亿元。
黑水凤尾鸡:2012年,全县养殖黑水凤尾鸡4万只,出栏2.1万只,产值168万元,蛋13吨,产值26万元。农牧民人均净收益8.7元。
2015年,全县养殖黑水凤尾鸡15.1万只,预计年出售12.2万只,产值1220万元,蛋28吨,产值67.2万元。农牧民人均净收益61.4元。
道地药材:2012年,全县共种植中药材3000亩。
2015年,全县已在瓦钵、麻窝、沙石多、龙坝等乡发展种植秦艽、大黄、当归、柴胡、牛蒡子等道地中药材近1.6万亩。据有关部门预测,种植的中药材收益可达8000万元,平均年收益可1600万元。
黑水中蜂:2012年,全县养殖黑水中蜂3200群,产黑水中蜂蜜48吨,产值288万元,农牧民净收益18.4元。
到2015年,全县养殖黑水中蜂2.1万群,年产黑水中蜂蜜300吨,产值2520万元,农牧民人均净收益236.2元。
数据比对的结果,是对黑水县六大产业调整取得成就的最好佐证。
黑水县在六大产业助推沟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走出了一条适合黑水县情的沟域经济发展新路子,实现了农牧民不出远门就能增产增收,实现了种养户都能掌握一门实用技术,实现了种养户积极性大幅度提高。
2013年,黑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0元,同比增长17.4%的发展目标。
2014年,全县实现农业增加值2.01亿元,较2011年增加0.65亿元,增长47.79%。
2015年前三季度,黑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5.77亿元,同比增长10.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44元,同比增长15%。预计2015年全县农牧总产值将达到3.135亿元,比2012年增长1.5623亿元,增长99.3%,其中种植业1.3167亿元,比2012年增长0.6686亿元,增长103%;畜牧业1.8183亿元,比2012年增长0.8973亿元,增长96.7%。如今,黑水六大产业的优势和成效正在显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也在加快。黑水正从山区传统农业向现代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迈进。
我们期盼并相信:黑水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为农业转型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正带领该县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采访手记>>
黑水县走沟域经济发展之路带来的启示
短短三年时间,阿坝州黑水县的生态效益农业从零散走向了规模发展。
一座座山峰,一条条沟壑,都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沟域经济重点发展的六大产业正经历凤凰涅 、破茧成蝶般的美丽蜕变。
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增加了财产性、劳务性收入,也实现了增收致富。
黑水县所走出的发展沟域经济之路,给我们留下了众多的经验和启示。
“思路决定出路”。前瞻性的科学划分和产业布局是切实发展沟域经济的前提条件。黑水县沟域经济逐步壮大,源于阿坝州委、州政府和黑水县执政者着眼长远、高瞻远瞩,准确地把握县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因地制宜走符合黑水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发展沟域经济无形中也将17个乡镇连成了一片,形成了一个资源大整合。
在发展沟域经济初期,老百姓也有顾虑,望而不前,祖祖辈辈都是从传统农业走过来的,突然要大规模搞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沟域经济,会不会有好的前景?
关键时刻,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带头,拿出了自己的土地,开始发展“六大产业”,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
县委、县政府也不搞一刀切,坚持尊重农民意愿。采用科技宣传,科学指导,示范种养,引导激发老百姓的热情。
政府投入、支持和服务是沟域经济壮大的关键。黑水县、乡党委政府先后投入资金、落实项目。通过完成基础设施、连片规模发展,土地流转,订单农业等促进了沟域经济科学化、现代化、生态化。
仅两年的时间,黑水县就投入各类涉农资金6850万元,建立“政府引导、财政牵头、部门配合”的协调机制。农业、林业、畜牧、科技、供销社等部门全力提供技术支持,常年对农户进行集成式培训,建立技术人员联系点制度,定期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户特别是大户进行技术指导,让广大农牧民真正成为参与发展沟域经济的行家里手。
通过基地建设、大户培育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建立“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机制,有效解决群众后顾之忧;打造差异化的区域品牌。
沟域经济如何发展,怎样壮大,办法措施很多,但是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优势寻找发展方向,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和规律。
黑水县就这样做了,并取得了成效。四川经济日报记者 庄媛
新闻推荐
(施芝川记者庄媛)阿坝州黑水县作为“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闭塞。“互联网+”战略实施,将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近日,黑水县和中国联通阿坝分公司签订了“互联网+”战略合作协...
黑水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黑水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