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川黑水村 羌族农耕文化“博物馆”
在南朝末、隋朝初的时候,黑水县一名猎人路过今天北川马槽乡,发现这里山高树密,土地肥沃,于是就带着子孙来到这里,修建山寨,取名黑水。1400多年过去了,如今这里仍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农耕方式。日前,记者来到这个被称为云朵上的山寨,发现这里就像一个羌族农耕文化的博物馆。
1 最原生态
传统农耕养育朴实村民
黑水山寨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高山上,云雾缭绕,犹如仙境。进入山寨,记者发现这里的建筑虽然与其他羌寨固有的吊脚楼、碉楼一样,但每家每户都将很多羌寨已经消失的双面锄、背夹、竹斗挂在外墙上或者放在屋里最显眼的位置;每户人家旁边一个小棚子,里面养着土蜜蜂;许多人家刚刚杀完猪,将整条猪挂在屋内熏制腊肉。
村民蹇洪友告诉记者,黑水村目前很多地方都实现了农业半机械化,但大家还是习惯于传统的农耕方式,避免生态遭到破坏,即使在“大炼钢铁”的年代,这里的数十万亩森林也未遭殃。传统的农耕方式也让这里的百姓形成了固有的生活习惯:每家每户都将这些农具放在显眼的位置;每家每户都用祖先传下的工艺烤酒,制作腊肉;大雪封山时,大伙就坐在火堆旁,品尝着对有土蜂蜜的玉米酒,吃着腊肉,唱着羌歌,尽情享受人间的喜悦。
2 红色羌寨
红军故事和古老传说摆不完
红军长征时曾路过黑水,在村子里,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红军总医院遗址。每到清明、中秋、春节以及羌历年,老百姓都要祭奠红军,年长者要给后代讲述当年红军和黑水羌族同胞一家亲的故事。“犀牛下了黑水河,较场跑马阴山坡”是两句在黑水流传盛广的民谣,也是当地流传得最古老的两个故事。“犀牛下了黑水河”讲的是,由于山中仅有的一条小溪不经过村落,村民们只得日夜拜神,祈祷神灵保佑溪水充足。在一个严冬,一位妇人冒着严寒下山找水,却发现有只犀牛在深山中踱步,妇人大吃一惊,惊动了犀牛,受惊的犀牛一头撞在了山间,刚好撞开了小溪的源头,将水引进黑水村,因此黑水村也被称为犀角坝。“较场跑马阴山坡”传说是当年光绪皇帝为了让亲族们死后能够安息,专门调拨一个兵营,驻扎在黑水村中,村子对面的阴山坡被开辟为教场,安置和训练士兵。如今,晚上微风吹起,树木发出的响声老百姓还认为是当年士兵操练的声音。
3 古老婚俗
演绎一个个美丽爱情故事
一户羌民家中正在筹备婚礼,虽然婚礼还有几天才举行,但是主人家院子里已经有10多人在忙碌。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告诉记者,黑水村的婚俗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在结婚的前几天,邻居都会主动到主人家帮忙,而且每家每户都要为主人“送青”,即提前给主人送去自己种植的蔬菜或者自己做的豆腐。
同行的蹇洪友补充,黑水结婚又分“花夜”、“正宴”(也作“正酒“)、“谢客”三个过程。“花夜”是婚俗中最为隆重的,一般在娶嫁的前一天晚上举行,这天晚上,男方会带着两位引娘去女方,两位引娘要和女方的亲戚一道“唱花堂”,用歌声表达对女方父母的养育之恩和亲朋的感谢,一直要唱到第二天凌晨。在新婚之夜,新娘不得与新郎同房,房内只有伴娘相陪。新娘到新郎家的第三天,要在新郎陪同下回娘家,然后新郎回家,新娘留在娘家,到当年春节才能由新郎的姐妹将新娘接到新郎家。
记者没能记录下这场婚礼。但是,从这流传的古老婚俗里,记者看到了一个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本报记者 同拥军 实习生 廖梦琦 文/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建军文/图2006年10月,他从部队转业,先后在市中区凌家镇政府、市中区委政法委工作。2010年5月,他参加四川省首批“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挂职阿坝州黑水县委政法委副书记。...
黑水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黑水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