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德阳市委组织部派出11名德阳市教育工作者赴平均海拔3200米的阿坝县支教,服务期两年。300多个日日夜夜,他们用热血和汗水谱写了——情牵雪域高原
■刘磊 倪秀
拿到“不同意去阿坝”的批复时,莫世明还是有些失望,尽管他已预料到这个结果。
德阳市在招募“支援藏区教育志愿者”时,要求报名者“45岁以下”,而莫世明马上就要迎来50岁的生日。
“可我对那片神秘的土地充满了向往,这次如果不去,以后可能再也没机会了!”时任德阳市绵竹土门中学副校长的莫世明决定去争取一下,他拿着申请书和家人签了字的“同意书”再次找到组织部,请求更改批文。
被他的诚恳和真情打动,德阳市委组织部最终破例。莫世明成为德阳援藏工作组年龄最大的成员。
如愿以偿的莫世明兴奋地背上行囊,告别家人,登上了前往阿坝县支教的大巴。和他一同前往的,还有德阳市另外9名支教老师和1名支教干部。这一天,是2014年8月28日。
一
米光德是德阳市援助阿坝县教育工作组组长,他此前的职务是德阳市教育局办公室副主任,现在阿坝县教育局挂职副局长。
从未到过高原的他第一次看到阿坝县的蓝天、白云、草原时,就被深深折服了。“当我身心融入这片净土时,我的灵魂开始飞扬,热血开始沸腾,我决定为你跋涉,为你坚守,为你劳累并幸福。”他在日记中写道。
每位支教教师内心都涌起了类似的感慨,见惯了城市的车水马龙,第一次看到清澈的蓝天白云、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孩子们纯真的眼眸,那股兴奋劲溢于言表。
然而,短暂的兴奋过后,悄然袭来的是高原自然条件带来的各种不适。“第二周我就感冒了,头疼,晚上睡不着觉,睡着了也特别容易醒。”尽管做好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莫世明很快被“高原反应”打趴下了。
“胸闷气短,睡不好,吃不下,拉肚子,抵抗力好的十天半月就恢复了,身体素质稍差的则要一两个月。”米光德说,不久前,一名医疗工作组的援藏同志就因为连续感冒三个多月不见好转,不得不回到德阳治疗。
最难受的那几天,莫世明头晕脑胀,浑身无力,爬一步楼梯喘三下,讲台上站两分钟就想坐下。“晚上躺在床上,脑子里也萌生过后悔的念头,心想自己这把年纪了,何苦到这儿自讨苦吃。”
但看到身边的同事都在咬牙坚持,特别是面对教室里那一双双对知识渴求的眼睛时,莫世明又觉得浑身有了力量。
“组织派我们来支援藏区教育,藏区同胞也对我们充满期待,如果因为一点困难就打退堂鼓,怎么对得起组织和人民的信任?”米光德说,虽然每位老师都遭遇了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为了让德阳教师尽快融入藏区生活,阿坝县还给老师进行藏区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培训组织藏汉老师结对、开展联谊活动……渐渐地,援藏老师与当地人民的心越贴越近。
二
拿到学生数学成绩单时,从北师大什邡附中前来援藏的物理老师叶波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最高分51,最低分4分,平均分21.4分。“怎么会这么低!”他喃喃道。
叶波的惊诧是所有援藏老师刚接触到藏区学生时的共同反应。“藏区学生使用的教材难度很低,学生的汉语水平也不高,一节课解决生字生词可能就要耗费30多分钟的时间。”从德阳广汉兴隆中学来到阿坝县藏文中学支教的周德才说。
因为地域和语言的差异,藏区的教育水平与四川教育发达地区存在较大差距。为了尽快适应新教学,援藏老师主动去听当地老师的课,了解藏区学生的学情和师生的教学方式。很快,他们和学生打成一片,朝夕相处中,藏区孩子与生俱来的优良品质也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里的孩子很淳朴,很多宝贵的品质,都能在他们身上找到。”来自广汉西外学校,现在阿坝县民族寄宿制学校挂职副校长的李来春告诉记者,藏区孩子如果没写作业,老师批评他,他们不会撒谎,不会找各种借口,而是老实告诉教师原因。
而从德阳二中来到阿坝县藏文中学教体育的彭淦则发现藏区孩子们运动的节奏感非常好,“比如教体操或者健美操,这里的学生就学得非常快,跳得也非常好。可能跟他们从小能歌善舞有很大关系。”
“既然是来援藏,就要把德阳教育的先进理念和教学模式带给阿坝县的师生,让更多藏区师生分享德阳教育发展的成果。”米光德介绍,阿坝县教育局和德阳援藏教育工作组充分发挥援藏老师的作用,相继开展了“德阿讲堂”“送教下乡”“结对共建”等活动。
2014年12月,“德阿讲堂”教育篇开班。三位援藏教师李来春、叶波、刘元武分别向200多名阿坝教师展示的初中英语、初中物理、小学数学公开课,让藏区教师大呼过瘾。
今年4月,援藏教师杨文在阿坝县麦尔玛中心校给60名教师上了一堂《提高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音乐艺术教育策略》讲座,拉开了德阳援藏“送教下乡”活动的序幕。听完课的查理乡中心校汉语老师胡喜菊说:“自己不是音乐教师,都能从讲座中感受到音乐课的魅力,真是开了眼界。”而这样的培训,还将辐射到阿坝县21个乡(镇)学校。
今年5月,来自德阳的10位国家级和省级、市级名师和骨干教师来到了阿坝县,上示范课、开讲座,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给当地老师奉上了“大餐”。“这么好的课,这么接地气的培训,在我教学生涯中还是第一次。”培训结束后,有藏区老师用藏文给授课老师和专家写感谢信。
就在记者离开阿坝县的那个周末,150名孩子又聚集在阿坝县城关一小,开始了新的一期“德阿童馨朵儿艺术学校”课程。
“来到阿坝,我们调研发现,藏区学校音体美老师严重缺乏,导致学生这方面的素质发展受阻。我们就想,何不发挥10名援藏老师的特长,给孩子们办兴趣培训班?”米光德说。
说干就干,很快,德阿童馨朵儿艺术学校成立,并招收到了乒乓球、象棋、武术、书法和绘画5个兴趣班学生。培训老师由援藏老师和有特长的援藏干部担任,利用周末时间免费授课,学校还安排专人负责管理,保证学生安全。
“以前,娃娃回到家就漫山遍野到处跑,现在好了,周末也有老师管,还能免费学到好多东西呢!”一位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对记者说。
三
“电和水约会去了/城市开始窒息/寒风踟蹰在窗前/带着发电机的喘息/和手里的香烟/还有满屋的思绪/一起呢喃。”
每个高原停水停电的夜晚,莫世明和其他援藏老师都喜欢用诗句和文字来排遣孤独。
孤独是伴随这些老师到高原后的第一感受。远离家乡,父母妻儿天各一方;走在街上,身边是陌生的人群;孤灯夜下,跳跃着形单影只的身影。
“原来习惯了与同事间的默契,习惯了与家人间的热闹,习惯了城市的华丽,一下子变得沉默起来。”援藏老师何侨慧对刚来的那段时间记忆犹新。
但慢慢地,她找到了消除孤独的良药。“就是工作!当你用工作把时间占满,就不会感到孤独。”她开始上班时间努力想事,努力做事;业余时间除了看看电视,就躺在床上看书消除孤独。
李来春已经在阿坝县工作了两个年头。德阳市招募第一批援藏教师时,他就报名参加;去年,服务期满的他又主动申请延期,继续留在阿坝支教两年。对高原条件的艰苦,他深有体会。
“停水停电是家常便饭,有时刷牙洗脸都成问题,洗澡更是奢侈的事。”他说,此前从未经历过零下十几度的天气,冬天看到当地人用热水浇出水管的水时感到稀奇,当有一天水管被冻爆,他和同事不得不从别处担水时,又感到特别煎熬。
去年12月,彭淦的父亲突然发病,接到电话的他连夜往家赶,无奈路途太远交通不便,等他赶到医院,父亲手术已经结束,“没能陪在父亲身边,心里很不是滋味。”
目前,彭淦的父亲已被确诊为肝癌晚期,不能在身边照顾,他更觉得遗憾和难受,“爸爸和家人都支持我的工作,让我在高原好好教书,等我顺利完成工作,一家人再团聚。”
彭淦的女儿今年上五年级了,每天都要和爸爸通电话。“她大概能理解我现在做的事情,也非常自豪,常常跟小伙伴‘炫耀\’有个在高原支教的爸爸。”彭淦说,希望自己的行为能给女儿言传身教,让她从小就懂得为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如今,11名德阳援藏教师、干部的服务期即将过半,在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出色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许多。“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学生的变化,他们从原来写不好作文到能通顺地写下一篇好的作文,成绩由原来的不及格到及格。”叶波介绍,针对学生实际情况,他重新制作了课件,把教学小练贯穿到学生生活的整天,一学期下来,学生物理平均分比目标考核分提高了近20分。
“真诚待人、勤奋工作、快乐生活”,这是李来春援藏之后给自己人生提炼的3个短语。高原生活的体验让他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阿坝人民生活条件比我们艰苦,但比我们生活得快乐,他们的真诚、乐观、善良,教会了我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一切困难。”
“与其说是来支援藏区,不如说是相互交融、共同成长。德阳市与阿坝县之间的互动合作还将继续,老师们与藏族师生结下的深厚情谊也将地久天长。”米光德动情地说。
新闻推荐
今年以来,为了让群众喝上干净、放心水,阿坝县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任务。截至目前,该县今年解决藏区饮水安全项目建设已全面铺开13个乡镇。完成土石方开挖、闸阀井、PE管铺设等工程总量的30...
阿坝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阿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