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高原上的“橘红卫士”——记“阿坝好人”李万鹏

阿坝日报 2015-04-01 14:28 大字

■实习记者 杨骁 天杰 记者 杨刚 袁娜

早春的阿坝县,乍暖还寒,放眼望去,省道302线这条青色长龙蜿蜒的雪山上,437K养护站附近几个橘红色的身影在白色的背景中格外亮眼。

刚一下车,一阵春寒让记者忍不住一阵哆嗦,而旁边的几个橘黄色身影,是437K养护站站长李万鹏和他的工友们,正在忙着打扫公路,尽管春寒料峭,但他们的额头上却流淌着一滴滴汗珠。

李万鹏,一位省道上的“橘红卫士”, 27年如一日,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践行着一名普通公路人的使命和诺言。

437K养护站海拔近4000多米,这里气候恶劣、条件艰苦,除了过往的汽车,大多时候,见不到一个人影。2008年,李万鹏开始担任437K养护站站长,与全站同志一起担负着省道302线15公里的养护任务。无论烈日当空,还是寒风肆虐,李万鹏和他的工友们都全力以赴保畅通,用自己的青春和激情,默默地、细心地呵护着公路。

中午时分,记者跟随李万鹏走进了437K养护站。一间间白色的瓦房,既是他们的工作站,也是他们的起居室,房间里都是些简单的家具、生活用品以及铁锹等工具。

走进厨房,记者才深深体会到了在这里生活的艰苦——一架回风炉,一个简陋的碗柜,一个泡菜坛子,一些基本的调味料,还有两口高压锅。正在为工友们准备午餐的刘晓伦告诉记者,这里海拔高,米饭和一些肉食必须在高压锅里才能做熟。

“都不晓得这么多年,李站长是咋个过来的。条件艰苦,这些我们都能克服,天远地远,人烟稀少,就我们几个工友,这种日子才是最恼火的。”在交谈中刘晓伦告诉记者,这种被无边的寂寞包裹的日子,大家都过得很难,但是李万鹏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还一直勉励大家,大家也就不觉得苦了。

“‘养好公路,保障通畅\’是公路养护人的职责和对社会的承诺,作为成千上万公路养护人中的一员,我要用实际行动来诠释和践行对社会的承诺。”从1988年参加工作起,这就是李万鹏最常说的一句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论春夏秋冬,在这条道路上随时都能见到这位脸庞黝黑、身着橘红色标志服中年男人的身影。

吃过午饭,大家正在屋子里准备下午的工作时,屋外传来了一阵摩托车的声音。原来是藏族小伙扎西的摩托车胎没气了,他想借用一下养路站的气筒,李万鹏二话没说,走向工具室,开始帮扎西翻找气筒。

“遇到这些困难,我们都爱找李站长帮忙,他是我们的‘卡尔达\’(意为知心朋友)。”扎西告诉记者,有时候摩托车坏了,李万鹏会帮他们修;有时候需要寄放东西,李万鹏还会给他们专门腾地方,这几年大家都数不清李万鹏给当地牧民群众帮过多少忙了。

李万鹏找到气筒,开始帮扎西打气。不一会儿,气打好了,李万鹏又从水壶中倒出一杯热水递给扎西。“这几天路上雪大,车子骑慢点,注意安全噢。”在扎西喝水的时候,李万鹏还不忘提醒他注意安全。

“卡卓!卡卓!(谢谢!谢谢!)”扎西又骑上摩托车,慢慢驶离养护站,而李万鹏和工友们也开始出门继续工作了。在路上,李万鹏的工友蒋勇向记者说起了几年前的一件事。

2010年冬天的一个中午,路上已铺上了厚厚一层积雪,有一辆货车从成都开往阿坝县,当车行驶到该站所养护的路段时,车辆坏了无法行走,缺配件没办法修理,而且只有驾驶员一人。李万鹏得知这一消息后,到达现场主动帮助驾驶员找车到县上购买配件和联系修理工,驾驶员走后,他担心货车和货物丢失就主动留了下来,守车、守货,在没有取暖设施的货车上一守就是一天一夜,冷了他就下车围绕车子走走,困了他就到车上休息一会儿,直到第二天驾驶员把配件和修理工具带来修好车后,他才悄悄地离开。

“也就只有他了,换成其他人,忙肯定会帮,但绝对帮不到那种程度。”蒋勇说。

没有鲜花、没有掌声,只有灰尘、泥土相伴,只有严寒酷暑的考验。枯燥的公路养护工作,就好像公路上一颗不起眼的砂石,平凡、朴实,默默无闻。李万鹏,正是在这平凡的公路养护事业中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27年如一日,努力诠释和践行着公路养护人员“养好公路,保障通畅”的使命和诺言。

新闻推荐

雪域高原春潮动平畴沃野尽欢歌 ——阿坝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张永怡实习记者杨骁记者杨刚【数字】●2015年,计划高原生态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2万亩。新建青稞、玛咖、琉璃苣、有机蔬菜基地7885亩。申报绿色农产品3个、有机农产品5个,注册县域商标1个,培育优秀...

阿坝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