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德阳对口支援阿坝县,用1个亿的资金撬动了4.6亿的项目建设 援建,撬动的何止经济

德阳晚报 2014-06-06 10:06 大字

编者按:德阳市对口援藏工作启动以来,一大批干部人才奔赴藏区,为促进藏区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贡献智慧和力量。《四川日报》6月5日刊发了《  》,对德阳市对口支援阿坝县进行报道,本报今日予以全文转载,以飨读者。

□四川日报记者 安微

时间:5月28日 援藏点:阿坝县 对口市:德阳市

5月28日清晨,阿坝县延续着前两日的阴雨天气,道路两旁的树叶挂着水珠,县城里的空气像被清洗过一样,干净清新。这一天,四川日报“援藏采访千里行”第一组——阿坝州采访分队,到达第一个援藏点。

走出阿坝县城,在牧场周边的牲畜棚圈上,印着“德阳援建”四个字。在对口援藏工作中,德阳市43名干部人才主动对接阿坝县,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将德阳推动发展的好方式好方法贯穿其中,与当地干部共享新的理念和方法,让援藏资金发挥带动效益和“杠杆作用”,走出了一条“以援建促发展,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的援藏之路。

亩产值从500元飞跃到7000多元

在阿坝县,当地老百姓长期以来以种植青稞为主。“援藏干部来后,提出搞蔬菜规模种植,并且用工业模式来搞农业生产,我们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从去年的情况看,阿坝的农业已经实现革命性发展,亩产值从每年500元变成现在的每年7000多元。”说起德阳在阿坝县农业结构调整项目上下的功夫,县农业局局长范文辉赞不绝口。

是什么项目,促成了突破?为一探究竟,记者来到阿坝县麦昆乡沃朗村,在步行前往德阳援建的生态农业示范园的路上,一辆面包车突然停下来,一个人探出头来跟同行的援藏干部刘军亲热交谈起来,此人正是示范园引入的4个蔬菜种植业主之一,来自茂县的施全云。

施全云共承包了212亩土地,全部种上了莴笋,除了他从茂县带来的17个种植能手外,他还以政府补贴的形式聘请了部分当地百姓,教授他们种植技术。来自哇尔玛乡的索朗就是其中一员。“我以前就是种青稞,收入主要靠上山挖药,觉得来学习种菜挺有意思的,收入也比较稳定。”索朗憨厚地笑着,他现在已经学会了丢种子和盖薄膜。对当地老百姓来说,每亩每年280元的土地流转租金(逐年递增8%左右),加上在园区打工所得,收入可观。

“这样的模式,在内地很常见,对于藏区来说却是一个崭新的理念。我们要以资金和项目为支点,撬动效益。”援藏工作组阿坝县领队王洪说。2013年3月,在整合德阳援建农业项目资金和本地农业项目资金的基础上,成立阿坝县净土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已初步形成2000余亩规模,打造了“食用菌生产示范基地、蔬菜大棚生产示范园、优质蔬菜种植示范基地”三大示范片区,无公害蔬菜远销北京、上海、台湾等地。   (下转第二版)

■对口援藏——兄弟牵手奔小康

新闻推荐

“情系阿坝草原、梦醉藏地圣境” 文化风情展在德阳市举行

本报讯(记者肖芷悠)27日,由德阳市援建办、旌阳区委宣传部、阿坝县委宣传部等共同主办的“情系阿坝草原、梦醉藏地圣境”阿坝县文化风情展在德阳文庙广场隆重举行。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德阳经...

阿坝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阿坝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