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西方比较文化学会主办“齐鲁文化与一带一路”系列讲座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之根并远播域外
□本报记者陈炜敏
5月23日,山东省东西方比较文化学会举办了“齐鲁文化与一带一路”系列文化讲座第四期。东夷文化研究专家万东林以《东夷文化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为题作专题讲座。万东林认为:以远古山东大地为最核心区域的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之根、中华文化之源,且早已远播域外,成为东南亚、南北美等环太平洋地区古文明的重要源头,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并对当代社会生活具有积极价值。
东夷文化具备六大突出特点
主讲人万东林现为山东东夷文化与骨刻文字研究中心副主任、山东省三维旅游规划设计院院长、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和研究生导师、山东省文旅厅等多个省直厅局专家组成员。
万东林在此次讲座中阐述了自己对东夷文化的诸多个性观点。论及东夷文化界定,他不赞同将我国远古氏族分为华夏、东夷和苗蛮三大对立的文化集团,认为“这显然与历史事实和考古资料是有很大差距的”。万东林认为,东夷文化时间跨度是从新石器时期的后李文化(距今8500—7300年)开始,经历北辛文化(距今7300—6100年)、大汶口文化(距今6100—4600年)、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夏商周时期的岳石文化,直到西周初期姜子牙辅佐武王灭商后被封国建邦(公元前1046年)。而东夷文化区域分布则是东起海滨,西至豫东,北至辽东,南抵江淮,包括山东、辽东半岛、苏皖北部和豫东地区,以山东地区为发源地和核心聚集区,距今约50万年前的山东“沂源人”是东夷人的始祖。“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有关东夷文化的遗迹、遗物,以及由此认知的精神文化内涵,已得到相应的科学认证,在很大程度上复原了东夷文化的真实面貌。”
万东林阐述了东夷文化六大突出特点:悠久性(前后跨越5500多年)、先进性(物质、精神文化均居当时文化制高点)、独立性(没有受到同时期其他远古文化入侵)、连续性(前后相继,序列完整)、同一性(共同的文化习俗)和扩张性(对周围古文化影响较大并远播域外)。上世纪80年代起,山东潍坊至济南一带出土了大量刻有被专家称为“骨刻文”的骨头,经刘凤君、丁再献等专家研究、解读,这就是龙山文化至岳石文化时期的东夷文字,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将学界原来研究认知的中国古文字出现时间大大向前推进。迄今为止,东夷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最早的标志。
东夷文化影响环太平洋古文化的形成
万东林称,古老东夷文化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曾在世界东方文明和中华民族形成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主导作用。东夷文化是齐鲁文化之根。齐文化是以东夷文化为主,吸收了周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鲁文化则是以周文化为主,吸收了土著东夷文化而形成的一种地域文化。齐鲁文化的发展早在史前时期就奠基在一个高度发达的文明发源地之上。东夷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源。“夏商和东夷是传承关系。”夏商周祖先均源于东夷,夏商周文化均源于东夷文化。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黄帝也是山东人,生于寿丘,在鲁故城东门北。炎帝后裔建立了齐国,黄帝后裔建立了鲁国。东夷文化是世界东方文化的源头和中心。
龙山文化后期,东夷族迫于战争压力,逐渐东渡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并向东南亚、南亚扩张,对东方文化和亚洲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东夷文化也对整个环太平洋古文化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东夷族曾越过白令海峡而进入北美洲,并向南洋群岛散播,进一步由南太平洋逐岛航行而抵达南美洲。
最后,万东林着力论述了东夷文化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积极价值。东夷文化遗存是研究认识东夷文化的重要途径。可以从考古发掘的文物、遗迹、场景、东夷文字等研究入手,更加真实地认知东夷文化内涵及对现代人类生活的价值,让东夷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中创新、转化、活化。
活动主办方山东省东西方比较文化学会会长宋怀谦表示:“作为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策划举办本期东夷文化专题讲座,旨在让公众、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了解和理解作为齐鲁文化之根、中华文明之源的古老神秘的东夷文化,增强国民文化自信。”
据了解,活动主办方山东省东西方比较文化学会成立于1997年,学会聘请各界权威人士成立了指导咨询委员会,并设有文化与哲学、美术等专业委员会,在欧、美设立了海外联络处,旨在构建东西方文化研究和传播交融的平台、文化与经济组织交流合作的纽带、省内外同行和国际友人交流合作的桥梁。
新闻推荐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陈伟通讯员刘念华高考临近,沂源二中各年级、处室通过各种方式营造温馨备考氛围,激励师...
沂源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沂源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