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祖父孙金宣

临沂日报 2021-06-18 10:34 大字

叔祖父孙金宣,生于1884年,逝于1944年,享年60岁。

叔祖父早年就读于私塾,1903年考入沂州中学堂,1906年毕业后,在家中结婚、守田度日。同年秋,22岁的叔祖父在村北农田干活,巧遇同学李淑九到济南报考北洋陆军速成军官学校,叔祖父动了心,李淑九也希望有个伴同行。新婚后的叔祖父与叔祖母商榷后,巧妙地逃出家门,并以录取成绩第一的优势考入北洋陆军速成军官学校读书,自此踏上了在革命中成长的征途。

推翻清王朝专制统治的起义风起云涌,感染着青年学生,叔祖父出校门即参加了济南东流水街声援莱阳、海阳等地农民抗捐起义的游行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叔祖父与同学奔走京津地区,助势响应。是年冬,在保定与新军第六镇统制吴禄贞同谋起义,失败后,吴被杀害,叔祖父被捕,同学营救后,被“解回临沂”。参加滦州起义的李淑九也因失败,回原籍临沂。

1912年,二人到郯城刘敢臣处,与孙艾婷、张问三、颜赞臣共同倡议,组织临郯警备大队,以郯城县议会名义,推举叔祖父孙金宣代表临郯两县人民,前往清江(淮阴)欢迎革命军的到来。推举李淑九、李卓峰指导临郯警备队以谋响应,后因南北议和未成行。1913年,孙中山发动讨伐袁世凯的二次革命,叔祖父等云起响应,遭镇压失败后,叔祖父离开家乡到江西第一师范任教,仅一学期,即跟随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长达10年之久。1923年6月,中共三大在广州召开,会议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叔祖父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思想。1924年11月,北方局的张兆丰受北平区委负责人李大钊指示,到冯玉祥的国民军第三军发展军运工作,在广州介绍第一团团长孙金宣加入中国共产党。叔祖父从此成为一名为共产主义事业献身革命的战士,成为临沂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4年5月,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在广州附近的黄埔设立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校方因叔祖父毕业于北洋陆军速成军官学校,有渊博的军事知识,遂授命他在黄埔军校工作。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7月,国民政府在广州成立,军队编为国民革命军。叔祖父在冯玉祥部队从戎,北伐战争中,随军战于河北、陕西、甘肃等省,又沿陇海铁路向河南进军,时任营长、国民军十五旅(山西独立旅)旅长等职。

1927年春,叔祖父发展代理营长刘纯智等5人入党,孙实党小组成立;是年11月,叔祖父任夏邑县县长,期间,曾举办了2000余人的基层力量训练班,受训人员结业后,可充任地方上的保长或乡长。叔祖父担任夏邑县县长期间,宣传新思想,提倡新道德;倡导放足运动;开办自治训练班;打击土豪劣绅,保护人民利益;组织民团,保护社会安宁治安;密切联系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废除私塾,创办新学,开创了夏邑的新局面。

1928年4月29日,叔祖父由夏邑调鹿邑县任县长,在鹿邑县积极传播马列主义,著有《人的宇宙性》一书,发行3000余册,在知识界影响很大,叔祖父通过驻防鹿邑的杨虎城部旅长吴勉芝结识了杨虎城将军。

在鹿邑的革命活动被发现后,叔祖父被调离鹿邑,干脆弃官归里,临行时广大群众护送,自发给他送了“万民伞”,深表留恋怀念。

回到临沂后,叔祖父即到临沂西南部革命烽火炽热的华岩寺、老小屯一带进行革命活动。利用“民团领袖”王佰英的影响和支持,在燕溪河畔古柏葱茏的万松山办起了“松山学社”,宣传马列主义理论,讲授政治学。1928年冬,建立了中共临沂县老屯村党小组,次年建立党支部,这是临沂最早的党支部。

1928年11月,国民党革命军军长杨虎城奉命率军队调到临沂驻防,叔祖父被聘为该军教导团团长。杨虎城移防时,叔祖父未随行。1930年5月,国民军第五十八师师长陈耀汉部到临沂接防,叔祖父被聘为该师学生连学监。同年底,叔祖父赴济南任山东省军官讲习所所长。陈耀汉在临沂期间,华岩寺的陈耀贤经常出入于叔祖父在临沂城内的三孔桥居所,联系汇报工作。1931年8月,陈耀贤在青岛被捕,关押济南监狱后,叔祖父以老师的身份,向国民党山东省党部书记、军法会审委员长张苇村疏通,使陈耀贤很快获释。1932年夏,叔祖父去西安,再度与杨虎城共事,任军部参议,年底回济南,以行医为名,从事党的工作,营救了很多被捕的共产党人。

后来,叔祖父与次子孙广济去了绥远,继而以行医作为掩护,与刘纯智等同志在北平党组织的指示下从事革命活动。

到河套后不久,叔祖父根据中共顺直省委指示,清除掉在当地称王称霸的大土匪,成立临河党组织并开展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叔祖父圆满完成了任务,河套也成为了根据地。从河套返回后,叔祖父又到北平领取新的革命任务了。这一时期,党的组织也开花结果,叔祖父和中共党员郭元之(又名王石符、郭同春)发展壮大了临河县的党员队伍。

“七七事变”后,叔祖父一度回到临沂老家西曲沂,继续以各种方式开展党的工作。

叔祖父一生始终不忘乡亲父老,几此回乡里为家乡人民开办一些慈善项目,如修路、建桥、村头筑楼等,安排青壮年放岗,看家护院维护一方治安。盖庙宗、学堂等更是首当其冲,长子偏瘫转好后,用其文化知识渊博的优势,在自家敞亮宽大的房舍里免费承办了私人学屋和成人教育班,附近学子不下百人。

1944年6月8日,叔祖父在家中病逝,下葬之日,大雨倾盆,路上站满了送行的人。

资料整理 孙同善 李培忠

新闻推荐

发放“爱心头盔” 守护群众安全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金海善通讯员张艳春耿世良摄影报道)莱阳市“爱心头盔”发放活动开展以来,各发放点异常繁忙,许多群众如...

莱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莱阳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