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好了,才有了渔民的幸福生活 长岛综合试验区黑山乡的乡村振兴实践

农村大众报 2021-06-17 13:47 大字

在长岛最西端,有一个由两个居民岛和两个无居民岛组成的乡,名为黑山乡。这里四面环海、山清水碧,生态既是黑山乡的“新时代名片”,也是群众过上幸福生活的“金饭碗”。

多年来,黑山乡把生态振兴作为海岛发展的根基和关键,通过实施岸线整治、垃圾分类、污水治理、护林增绿、科学养殖等一系列生态举措,走出了一条“山陆海岸统筹联动,生态保育和全民意识齐头并进”的生态振兴新路子。

山更绿、陆更净

绿色家园成幸福乐园

每天早上7点钟,高大国都会准时出现在土岛村,挨家挨户上门收集垃圾。

自从去年黑山乡启动生活垃圾分类,成立垃圾收集专业队伍,高大国就成了一名垃圾清运员。“村民家门前设有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投放后,垃圾清运人员每天两次上门收集。”长岛综合试验区黑山乡党委副书记朱小明说。

四面环海的黑山乡,常住人口1100多人,每天产出的生活垃圾超过4吨。以前垃圾处理方式只能依靠外运,实行垃圾分类以后,岛上建起了厨余垃圾处理中心,极大降低了外运成本。

“我们配套了基础的硬件设施,渔村320个外设垃圾桶全部撤除,每户发放分类垃圾桶,设置4处垃圾分类收集站,配备8辆垃圾收运车,全乡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100%。”朱小明说。

“开门就泼,污水横流”是以往渔村的现状,黑山乡投资650万元,为每个渔村分别建设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污水管网全部入户,污水处理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为了让海岛渔村真正美起来,近年来,黑山乡种植各类花草40万余棵、苗木3万余棵,全岛植被覆盖率达到80%,公共绿地面积最多村达到人均60平方米,全岛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同时投入2600万元,实施了乡村连片治理、省级美丽村居示范项目、美丽渔村标准化建设等系列工程,打造海岛特色民俗村落,切实为群众提供了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

海更清、岸更美

秀丽海岸成亮丽标签

靠海吃海,曾经海参育苗是黑山乡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世纪90年代,黑山乡兴起了海参育保苗产业,这让老百姓致富的同时,也对海岸线造成破坏,对海洋生态形成影响。

2018年,黑山乡开始聚力海岸线整治攻坚,将海岸线育苗大棚全部拆除。

为了持续加强海洋保护,黑山乡还开展了海上环卫、岸滩清洁行动,每日对海上和岸线垃圾进行清理。投资180万元,建设各渔港环保设施,对油污、污水进行处置。倡导科学生态养殖,大力引进羊栖菜、紫菜等藻类,形成上层藻类、中层贝类、底层海参的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实现了海洋保护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生态兴、产业兴

绿水青山成金山银山

一大早,黑山乡南庄村养殖户王余友就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我养了2000笼扇贝,3000笼牡蛎,一年纯利润20万元不成问题。”王余友说。

王余友能有这么好的收成,主要靠的是村里成立的渔业合作社。近年来,黑山乡逐年压缩捕捞规模,发展扇贝、牡蛎生态养殖。2019年,黑山乡鼓励引导南庄村牵头成立渔业合作社,改变“小、弱、散”状况,对全乡扇贝、牡蛎苗种采购、养殖管理、产品销售等进行统一服务。现在全乡90%的渔民加入合作社,平均增收15%-20%,2020年全乡110户养殖户实现生态养殖收入2500万元。

生态是最大的效益。没有生态,就没有海岛产业的振兴,优良的生态促进了生态渔业和生态旅游业不断提质增效。黑山乡依托生态环境,统筹起“山、海、岸、渔”资源,策划了自然观光、民俗体验、赶海拾趣、休闲渔业、生态自由行等系列产品。依靠这两大产业,黑山乡50%的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

农村大众报记者戎宁

通讯员刘佳韩东东

新闻推荐

党群心连心 共解排水难 长岛综合试验区新时代服务群众活动硕果累累

本报讯(YMG全媒体记者苗春雷通讯员李永亮)“要是没有你们的帮助,雨水管道‘老大难’不能解决得这么顺利。”近日,一面镌刻着...

长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岛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