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他跑遍长岛助推群众文化 邹东玖:让海岛群众真正感受到文化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YMG全媒体记者 刘晋 摄影报道
在长岛综合试验区文化文物服务中心,有一间服装室,打开门,里面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表演服装。“这些,都是我从2004年到现在攒下的‘家当’。”
这小小的服装室,是服务中心副主任邹东玖在长岛发展群众文化的一个侧面反映。“有些衣服已经风化,没法洗了。但条件所限,只能让演员们仔细点穿。有些实在不能用的,我也舍不得扔。总觉得看到它们,就想起了过去。”
2004年,长岛机构改革,教育文化体育局岗位缺人,县里就从教师队伍里将邹东玖选出来,到了文化口,“可能是当时我参与文化活动比较多的原因吧。”他说,“也正是从那时候开始,我开始转型,走上了群众文化这条路。”这一干,就是17年。
从教师转型群文工作者
有着22年党龄的邹东玖是土生土长的长岛人。出生在大钦岛的他,刚毕业时并没有从事文化工作。
“1988年,我从蓬莱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长岛的原南长山镇中心小学当教师。”他告诉记者,“按理说,我应该教语文,因为相对其他科目我的语文比较好。另外,音乐也是我的强项。”可当时学校缺少数学老师,所以,邹东玖就一边教数学,一边教音乐。“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自始至终我没把热爱的音乐丢下。”
在那里工作了4年后,他去读了脱产大专,在原来的烟台教育学院进修。两年后,县里在原南长山镇中心小学的基础上成立了长岛县第二实验小学,“我自然而然地到那里任职教学,主要从事少先队的工作,担任学校的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就是负责为学生们组织各种活动。”
在第二实验小学工作到第八个年头,邹东玖被组织安排下乡支教,来到南隍城小学,“当时全校一共55个孩子。也正是在那里,我正式跟文艺结缘。”2004年,他正式从人民教师转型成了群文工作者。
跑遍诸岛求遍身边人
熟悉长岛的人都知道,这里的文化曾非常盛行,被称作“海上的乌兰牧骑”。“当年长岛的吕剧团非常出名,水平也非常高。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霹雳舞、迪斯科开始流行,长岛又成立了长岛东方歌舞团。”邹东玖告诉记者,“这两个团队都曾在人民大会堂进行过专场汇报演出。”
后来,院团解散,群众文化自然无踪可循。可为了大家伙能在家门口看一场真正意义上自己组织的表演。他开始想方设法推动群众文化发展。“2013年,我们改变思路,采取请进来的办法,让其他县市区文化馆专业舞蹈老师和驻烟高校的专业学生进岛,帮助辅导群众文化活动。”
他利用到市里开会的机会,结交了很多文化馆领导,求他们派人到长岛帮助辅导群众文化。那个时期,长岛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很多志愿者们都在超负荷工作,邹东玖很心疼。一次偶然,他得知烟台大学和鲁东大学的学生有社会实践任务,“那就把他们请到岛上,一举两得。”
“我们用3个月的时间,先从北五岛开始,每个乡镇都组织排练辅导一次。同时,我们争取县政府加大投资力度,为各业余文艺团队购置设备和演出服装,让业余文艺爱好者们走向广场文化活动的舞台。”在2013年整个夏季广场文化演出活动中,各业余文艺团队都争先恐后地登台演出。而且近年来,演出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打造品牌让文化火起来
2014年,“周末喜相逢 开心在长岛”夏季群众性广场文化活动,荣获烟台市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作为一项全民参与性的广场文化活动,“3年来,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家喻户晓,倾注的不仅仅是海岛文化人日以继夜的辛勤付出,还有长岛县委县政府心系百姓的大力扶持,更有长岛文艺爱好者和群众的群策群力。”邹东玖告诉记者,“随着活动知名度的提升,群众参与活动的热情也愈加高涨。”
近年来,为改造和提升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效能,他每年都要在春秋两季进行下乡调研和检查,确保专项资金使用到位,更好地在村级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中发挥作用。结合“一村一年一场戏”活动,他到海防某部联系派专船保障,用10天时间走遍长岛各岛屿,确保每一个岛屿的官兵都能看上节目,让海岛群众和驻岛官兵真正感受到文化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随着活动内容不断丰富,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应群众要求活动场次也在年年递增,一场场海岛味儿十足的演出,已经成为了长岛夏日夜生活的一大亮点和看点。“夏季,每到周末,提着小板凳到长岛明珠广场去看演出已成为海岛群众的习惯,来岛游客也都知道白天逛景点,晚上到明珠广场看‘大海味儿’的广场演出。”邹东玖欣慰地说。
新闻推荐
有事找干部,续写海岛鱼水情 “长岛一家人·党群心连心”新时代服务群众活动开展以来,党群关系再上新台阶
通讯员牟雪聂英杰YMG全媒体记者苗春雷今年以来,长岛开展“长岛一家人·党群心连心”新时代服务群众活动,组织广大党员干部...
长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岛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