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志丹县培育发展家庭农场2447个 农业现代化 农民职业化

延安日报 2021-06-09 10:06 大字

本报讯(记者 刘小艳)6月7日,市委改革办与市委宣传部、市政府新闻办共同举办“新时代改革开放新征程”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志丹县委常委、副县长刘建忠,志丹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曹志山,志丹县果业局局长邢泽,志丹县畜牧局工会主席任志学,围绕做好家庭农场升级版,打好乡村振兴组合拳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刘建忠介绍,截至目前,志丹县共培育发展家庭农场2447个,其中种植类2204个、养殖类152个、种养结合类83个、渔业类3个、其他5个。先后创建示范家庭农场307个,其中省级23个、市级22个、县级262个。全县家庭农场经营耕地12.72万亩,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5%,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01个,其中家庭成员4.33个,长期雇工1.68个。

作为延安唯一的“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县”,志丹县在家庭农场培育发展上是如何开局的,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曹志山说,志丹县立足土地资源广、人均占有大、自然条件优的优势,围绕“一懂两爱三能”(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张开嘴能说、拿起笔能写、撸起袖子能干)干部队伍要求,鼓励村组干部、农业科技干部和新乡贤带头发展家庭农场。实施“墩苗工程“”金穗工程”,选派8名年轻科级干部、200名经验丰富科级干部到村指导发展家庭农场。

志丹县委、县政府还先后制定出台了《志丹县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志丹县家庭农场名录管理办法》《志丹县家庭农场管理制度》等多个政策性文件,明确发展目标,规范农场管理,精准项目选配,加大政策倾斜。县财政每年列支8000万元,专门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其中1000万元用于家庭农场培育发展。金融部门针对示范家庭农场建立金融服务主办行制度,通过“惠农e贷”“红都振兴贷”为家庭农场发放产业发展资金近3.6亿元。

同时,志丹县把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作为培育发展家庭农场的“强力引擎”,从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社会化服务体系改革等方面逐步破解。1800多名村组干部和新乡贤带头发展家庭农场,全县流转土地17.8万亩,其中家庭农场流转土地8.5万亩。以“劝老乡、回故乡、建家乡”为载体,以“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为工作模式,通过搭建创业平台、优化创业环境、强化创业保障,鼓励社会能人、农民工、大学生等有志之士返乡创业,为家庭农场的培育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加强与涉农龙头企业的合作,打造一批联合农场或“家庭农场联合体”的创新模式,持续开展以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为主的“4+1”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行动,全县培育8家农业龙头企业,陕果集团志丹公司入库“五上企业”。

曹志山说,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聚集土地、人才、资金、技术等农业生产要素,建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志丹县家庭农场实现了三个变化:从投入不足、缺乏技术、管理粗放的传统农业向专业化、组织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转变;从农业弱、产业散、规模小的粗放经营向集约的适度规模、品牌营销、示范带动转变;从历练少、经验缺、底子薄的传统农民向现代的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转变,培养出高素质农场主,不仅富了口袋还富了脑袋。2020年,志丹县家庭农场年总收入4.2亿元,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收入17万元,促进农民收入增幅4.8%。

新闻推荐

胜日寻芳周河畔 无边光景一时新 志丹县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侧记

远眺志丹县城绿意盎然的山野河堤公园嬉戏的白鹭杏河流域记者樊小帅通讯员刘涛河道里,一只只白鹭正起舞、嬉戏、觅食,河岸边...

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