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守陵三十九载 护卫忠魂情愿一生 记华阴市革命烈士陵园守陵人张顺京
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简称省荣军医院)前身是1938年在革命圣地延安成立的“八路军荣誉军人教导院”。1949年从延安迁至华山脚下,1986年更名为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82年以来,省荣军医院收治伤残军人3万余人。
本报记者 王乐
先烈业绩辉千古,浩然正气壮华岳。在华山脚下的华阴市革命烈士陵园里,一个背影高大、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身影,或打理园内杂草、清扫道路,或俯身轻轻擦拭墓碑上的灰尘,总是在忙碌着。
他叫张顺京,今年是他在这里义务守陵的第39个年头。作为一级伤残军人,他甘愿清贫寂寞,拖着一条残疾的腿,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陪伴革命烈士,把红色基因传承下去”的初心与诺言。
1958年,张顺京出生于陕西富平的一个普通家庭。20岁那年,他怀揣着满腔热血参军入伍,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在战场的枪林弹雨中,他为掩护战友不幸被炮弹炸成重伤,战友舍命将他从战场救下。1980年,张顺京被安排到位于华阴市的陕西省荣誉军人康复医院休养。
1982年的一天,张顺京无意间经过革命烈士陵园,看到陵园年久失修,烈士们的墓碑旁杂草丛生,他的心里很不是滋味。
“看到前辈们的墓碑,我非常怀念前线牺牲了的战友们,他们都是人民的英雄,是他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因为心怀对国家、对战友的感恩,经组织同意后,张顺京毅然把家搬到了陵园,在这孤寂肃穆的陵园里,义务守护长眠于此的500多位英烈忠魂。
为了改善陵园环境,张顺京日复一日地在陵园里忙碌着。他多方争取资金,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修葺了园内190座大理石墓碑,建起了全长60米的透视墙。同时,他还为祭扫者开辟了手植园,绿化了陵园。陵园中心安放烈士骨灰的“天福堂”两旁各有一棵枝繁叶茂的松树,好似为烈士们遮风挡雨一般。这是张顺京和妻子胡海燕初到陵园时亲手种下的,它们见证了陵园的点滴变化,也见证了这对夫妻从青丝到白发对陵园的默默坚守。
忙碌之余,张顺京还担任起陵园的义务讲解员。为了讲好烈士们的英雄事迹,他查阅相关资料、多方寻找烈士家属了解情况,把一个个尘封的英雄故事一笔一画地记在笔记本上。现在,他守护的革命烈士陵园已成为华阴市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张顺京还不时被邀请到机关单位、学校进行主题党日活动宣讲。他说:“我希望能尽我的微薄之力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这些英雄的故事,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39年来,张顺京坚持义务讲解英烈事迹,先后有30余万人次聆听了他的讲解。他本人也荣获了全国模范退役军人、中国好人、陕西省第六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渭南标杆人物等多项荣誉称号。
每当国家有重要活动时,他都会来到墓碑前告诉烈士们:“我就想让他们知道咱们国家现在越来越强大了,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值了!”
当谈及他在战场上的经历时,张顺京的眼眶瞬间红了,他强忍着泪水哽咽道:“回忆战争是一件痛苦的事,那些牺牲的战友们的一言一行我从未忘记,只要我还能动,就会一直坚守在陵园。”
如今的革命烈士陵园道路笔直,松柏常青,红墨相间的大理石墓座整齐有序地排列着,不知名的小花在墓碑脚下悄然绽放。闲暇时,张顺京会在陵园内走着、看着、追忆着。他知道,那段红色岁月里孕育出的革命精神以及烈士们为之献身的坚定信仰,人们会永远记在心间,会在未来的漫长岁月里熠熠生辉,这是对长眠于此的烈士们最好的慰藉。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黄志强)5月12日至13日,省防总第五检查组来渭督查检查防汛备汛工作。检查组一行重点检查了渭河西庆屯、河...
华阴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华阴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