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两姓氏,家风主兴衰 摄影/文栾利杰
昔日的三尚书府邸,今人已建成毕道远纪念馆。街道两旁高耸的功名杆,记录着万家村毕氏家族曾经的荣耀。村民毕敬德在讲述村史。毕道远纪念馆旁边的建筑,是毕氏祖上时的私塾——白业堂,清代大文豪蒲松龄在此授业33年。走进淄博市周村区万家村,巧遇人称村史“活化石”的毕敬德老人。老人今年71岁,整理写出了很多关于毕家的历史资料,村史、村赋均出自他手。村里人说,万家村的事,天上的他知道一半,地下的他全知道。我问他为什么叫万家村,而村民却是毕氏后裔呢?老人把我领到一座近600年前的古建筑群前,告诉我万家村姓氏的变迁以及毕氏家族的兴盛,正是从这座老宅开始的。
据老人介绍,600年前,万家村因明朝显赫人物万安在此建庄而得名。万安,四川眉州人,明宪宗年代官至户部和吏部尚书、内阁首辅大臣,总领六部,位极人臣,权倾天下。万安在任时奉旨到淄博赈灾,看中万家村这块风水宝地,修建府邸,举家北迁,从此有了万家村。
万安的升迁,与明宪宗贵妃万贞儿有关。万贞儿系山东诸城人,是宪宗帝幼时保姆,大宪宗帝17岁。但两人朝夕相伴滋生了超越年龄的复杂感情,成就了明朝史上最离奇的皇室婚姻。宪宗18岁继位,册封35岁的万贞儿为妃,后封贵妃。万安入阁后,自认是万贵妃的侄子,又与万贵妃的弟弟结为连襟,终于在万贵妃协助下攀上权力顶端,自此两人结为死党,沆瀣一气,把整个朝廷搅得乌烟瘴气。明孝宗继位后,万安遭众大臣们弹劾,定十大罪被贬,族人惧怕被灭族,或隐姓埋名,或纷纷逃离,万家村自此无万家人。
到明嘉靖年间,淄西小吏毕忠臣出资买下万家府邸,由此,毕氏开始在万家村繁衍生息,并在明清两代发展成鲁中地区有名望族。老人指着建筑和大门外街道两旁竖立的10根高高的旗杆告诉我,这座建筑名叫三尚书府邸,旗杆则叫功名杆,旗杆上的斗型标志代表着万家村毕氏在明清两代出了2名一品、5名进士、10名举人和百多名贡生,荣耀至极。
毕氏兴盛,根基是家风家训的传承,万家村毕氏二世毕木是关键人物。毕木年少大志,从自我修身做起,在后花园亭中置二盂,做一善事则取黄豆投入一盂中,做一错事则取黑豆投入另一盂中,月点年检,自我警醒。此亭后人称“投豆亭”,“投豆省身”的故事也传颂至今。可惜,“投豆亭”后来被毁,毕氏族人于2003年重建。
毕木8个儿子分别起名自耕、自耘、自慎、自严、自裕、自寅、自强、自肃,足见期许。毕木设“责善薄”记录诸子德行表现,给以奖惩。毕木制定家训:不居间,不放债,不攻煤井;学吃亏,学认错,学好读书;教育儿子“居为良士、出为良臣”,在家要修身立德,做官要勤政廉洁。八个儿子不负父望,均通过苦读考取功名,四子毕自严在明崇祯年间任户部尚书加封太子太保,去世后皇帝降旨九坛,赐谕墓,加封三代;八子毕自肃为辽东巡抚,明天启年间作为镇辽副将,协助袁崇焕大败皇太极;六子毕自寅为南京户部主事。
万家村毕氏另一位被今人所称颂的人物,是毕木九世孙毕道远,官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武英殿总裁兼顺天府尹,是清朝八大书法名家之一。他为官46年,四朝元老,转任21职,清正廉明,守正不阿,政声誉满朝野,为大清一代功德并重之明臣。史料记,光绪恩准其在紫禁城骑马,晋见皇帝无须引见。他任山西乡试主考期间,力克考场腐败,当地传颂歌谣“山西毕太史,选才不收礼”,回京后道光帝委以培养太子之重任;他三任总督仓场,不徇私情,不受贿赂,坚持霉粮不入仓,京中有歌曰:“毕公督仓场,不食发霉粮”;他每次回乡探亲祭祖毫无官态,蓝布衣、老布鞋,父老送他“青袍尚书”美名;他治家严谨,俭朴著称,夫人随任三十余年,“居官家若民家”,布衣荆钗,事事自理;他遇事敢直言,咸丰年间英法侵略联军兵临北京城下,如何对敌诸王公大臣依违两可,唯独毕道远“以死社稷时,大忤肃相之意”;他一生清廉,去世返籍不走官道,不惊扰地方,运回万家村,几乎没有陪葬品。
几百年的光阴流转,一座老宅,两家姓氏,两家命运,是省身自律的家风、立德树人的家训,成就了毕氏“十七世诗礼门第,五百年孝友家风”的荣耀,而传承家风家训的优良传统,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因,也正是我们要探寻的乡愁。
新闻推荐
□潍报全媒体记者窦浩智通讯员沈海伟从5月份开始,77岁的刘光伟又踏上他的宣讲之路,到诸城市各镇...
诸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诸城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