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农田26载她闯出新天地

潍坊晚报 2021-06-16 08:48 大字

1968年出生在高密市咸家工业区山丰村的王翠芬,1995年从13户家庭中承包了100多亩土地,开始创业之路。期间历经多次失败,但她没有放弃。如今,王翠芬的农场里,6300亩的土地上种植了小麦及60多个品种的特色蔬菜,年生产粮食3000多吨,年出口各类蔬菜8000多吨,成为国家级小麦高产创建田示范区,并承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试点项目。“我喜欢土地,闻着土地的香味儿,感觉心里格外踏实,格外有底气。”在满眼葱翠的羽衣甘蓝田垄间,王翠芬感慨地说,从事农业是她的福气。

□文/图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齐英华窦圆娜

这段时间忙着收菜

过几天将要割麦子

6月12日早上9时,记者来到高密市大牟家镇张肖寨村的万亩良田家庭农场看到,3000多亩的小麦已经成熟,远远望去,一片黄灿灿。不远处则是一片“绿色海洋”,从国外引进的羽衣甘蓝也进入了收获季,几十位工人正在忙碌着。除了露天种植的蔬菜,大棚里也是一派生机盎然。

见到王翠芬时,她已经忙碌了近4个小时。去年王翠芬的农场获评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今年5月份开始,她每天都忙着往粤港澳大湾区发菜,9.6米长的大车,每天发7至9车,采摘、包装、装车……从早上5时忙到晚上11时。“麦子得到6月18日前后才能开始收割,这段时间主要忙着收菜,这几天嗓子都哑了。”虽然嘴上说着累,但53岁的王翠芬一直忙个不停。

王翠芬告诉记者,麦子基本上都是机械化作业,操心相对少一些,蔬菜则要麻烦一些,检测项目超过190项,只要有一项不合格,就不能装车,所以从选种到种植再到收获不能有半点马虎。“蔬菜地里除草从来不用除草剂,全部都是人工拔。”让王翠芬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是,这些年来,她家的蔬菜检测时全部是高于标准通过。

辞职返乡承包土地

创业初期一直亏损

说起从事农业的缘由,王翠芬说,很久之前她就读过一本书,书中基辛格说的“谁掌握了武器谁就掌握了全世界,谁掌握了粮食谁就掌握了全人类”这句话一下子就击中了她的内心。只是她的农业之路,走起来并没有那样顺畅。

上世纪90年代,由于粮食价格低廉,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种田,纷纷进城务工、农转非,大片大片土地只有留守老人在耕种。1995年,有着深厚土地情结的王翠芬作出一个惊人决定:“地不种就荒了,我要把别人不要的地收起来种,要守住庄稼人的土地。”当时在外打工的她毅然辞职,不顾家人反对,从13户家庭中承包了100多亩土地,从此开始创业之路,没日没夜地在田里劳作。

创业初期,除去公粮、三提五统、义务工等费用,再加之缺乏规模种植经验、技术不成熟、对市场把控不精准以及机械化程度较低等原因,她包的地一直在亏损,但在家人面前从来不说。为了还上欠别人的种子钱、化肥钱,王翠芬拆东墙补西墙。

发展订单农业做大做强,被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为了扭转连年亏损的局面,2002年,王翠芬从国外引进蔬菜新品种——羽衣甘蓝。种子种下去后,她日夜守在地里,如同照顾孩子般照顾着那些嫩苗,只是没几天幼苗就不长了,最后全部死了。不甘心的王翠芬重新种植,结果不是冻死就是热死,不是涝死就是旱死,三四十亩羽衣甘蓝赔了个血本无归。

“失败了那么多次,我知道自己是因为技术不过关才一而再再而三亏损。”不服输的王翠芬查资料,请教专家,研究羽衣甘蓝的生长习性。功夫不负有心人,2010年,来自以色列的羽衣甘蓝种子终于在大田里落地生根,并成功长大。

要把事业做大做强,充分驾驭市场,就得选择扩大种植规模、发展订单农业。2002年,王翠芬看到订单农业的曙光,借钱承包了1000多亩地,种植出口蔬菜,跟瑞丰食品签订出口蔬菜种植合同,用出口蔬菜的效益弥补种粮的不足。由于国外检测非常严格,不用化肥还得让作物长得壮,王翠芬给地里的蔬菜庄稼用上了牛奶加大豆的有机肥料。看着蔬菜源源不断发往国外,王翠芬想:这么高标准生产出来的蔬菜不能光出口,也得让身边的人吃到。于是,她在国内开了几家直供店,保证了高品质的产品能直接到达老百姓的餐桌。

凭着自己的执着追求,她种植的产品慢慢地在业界受到高度肯定,多家食品公司到基地洽谈合作。

随着订单增多,她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现在总面积达6300亩,其中小麦种植3000多亩,每季还拿出600-700亩土地休耕,让农作物自由呼吸自然生长,减少病虫害,减少药物和重金属的残留,实现生态效应的良性循环。2013年,她被当时的农业部评为“全国种粮大户”。

带动附近村民致富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一人富了不算富,大伙富了才幸福。在通过土地致富的同时,王翠芬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合作社形式为附近农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使农民成为不离土、不离乡的产业工人,带动小农户发展,她也先后被评为“山东省最美乡村女致富带头人”“山东省十大返乡创业农民工”。

王翠芬与周边5个镇街的6个小农场主结为合作伙伴,统一农业投入品供应,统一采样出口送检,并无偿提供技术指导。在生产旺季,农场每天劳务雇工近200人,多为55周岁以上的农村妇女,每天报酬80-100元,目前已带动周边13个村、1300多户约4000人实现就近就业和增收。此外,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实现每亩1000元左右的固定收入,远远高于自己种地所得收益。“最近这一段时间,每天农场里都有170多人在干活,我们都是日结工资,光每天发放的工资就要3万多元。常年来农场里干活的员工,有的一年收入就能达到十几万元。”王翠芬说,农场里还给贫困户提供了部分工作岗位,让他们靠劳动自食其力。

“我在基地干了四五年,老板很好,我们干活也有劲头,工资、奖金以及合作社的土地承包费,我和妻子两个人一年能收入十万多元。”张肖寨村村民黄敬亮说。

此外,王翠芬采取的土地休耕经验做法,已被周边镇街10多个家庭农场借鉴并实施。为拓展服务之路,王翠芬投资30多万元在地头建起了260平方米的“田间课堂”,面向广大农民就小麦种植、小麦育种、订单蔬菜等种植技术进行现场培训,紧跟时代需求,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最近四五年来,她一直坚持向娃娃普及农业知识,让孩子们从小认识粮食、认识蔬菜、认识农业,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知道“粒粒皆辛苦”,学会珍惜粮食。“热爱土地不仅是需要我们,更需要年轻一代的力量,未来农业要靠科技,更要靠教育。”王翠芬说道。

新闻推荐

怪哉 卡没离手被刷五千多元 经查高女士有一张副卡在亲戚手中,时隔多年引发“乌龙”事件

本报讯(潍报全媒体记者常方方)近日,高密市柏城镇的高女士突然发现信用卡被刷走五千多元,以为遇到了诈骗分子,立即...

高密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高密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