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 遗失的包里有这么多钱 失主一定很着急 铜川的哥捡到装有4.2万元的包 婉拒2000元感谢
他说“做人也得有个底线,不是咱的坚决不能要。”
“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说。”5月28日,铜川的哥王勋社听说要采访他捡到4万多元拾金不昧的事,一直强调自己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准备加气
发现后座上有乘客落下钱物
事情要从5月25日说起,当天上午11点多,王师傅在铜川耀州区东街送完一位乘客,到加气站准备加气时发现后座有个黑色包。
“肯定是乘客落下的。当时我就赶紧给公司发微信说“有乘客落下东西了,要是有人找,就说在我车上”。”王师傅说,公司领导让他打开包看一下,如果有贵重东西并且车离公司近的话就送到公司。
王师傅打开包,看到里面有几沓现金和购物卡,就拍了视频发给公司领导。“公司看过之后让我赶紧把包送到公司,领导和我一起数了一下,包里有现金42000元,还有购物卡和银行卡等。”王师傅说,遗失的包里有这么多钱,失主一定很着急,公司领导连忙联系了解看是否有失主前来寻找,他自己先去跑车了。王勋社走后,寻找失主的事就交给了铜川市吉祥汽车出租旅游服务公司的经理高可心。
据高可心介绍,为了尽快找到失主,他把相关信息报到了运管处工作群,并在朋友圈发信息寻找失主。
大概12点,铜川市交通热线12328接到乘客求助电话,说是不慎把包落在出租车上。
“经了解,这位乘客对铜川并不熟悉,中午吃完饭发现包不见了,就问其他出租车司机怎么寻找丢失在出租车上的失物,有司机建议他拨打12328求助。”高可心说,乘客在求助电话中只能说清楚下车地点,公安局GPS中心帮忙排查后查到了王师傅驾驶的陕BT0710出租车。GPS中心在核实乘客信息后,确认王师傅捡到的包就是这位乘客落下的。
“乘客来领取自己丢失的包时,非要拿出2000元对我表示感谢,我肯定不能收,这是我们出租车司机该做的事。乘客看我不收钱,就说要做个锦旗,我也谢绝了。”王师傅告诉记者,乘客听到这些话之后连连感叹说:“铜川不愧是好人之城,好人确实多!”
>>助人助己
受助者8年来只收他100元月租
据悉,王师傅已经开了十年出租车,这些年,大如价值上万元物件,小如新款苹果手机等,他捡了不少,每次都积极寻找失主及时归还失物。
王勋社告诉记者:“一方面公司管理条例上有规定,捡拾到失物必须上报并配合联系失主归还;另一方面,做人也得有个底线,不是咱的坚决不能要。现在谁挣钱都不容易,咱既然捡到了,举手之劳能还回去,也不费事,何乐而不为呢。”
“其实,帮助别人也是在帮助自己。”王师傅说,多年前,他刚跑出租车的时候,有一天,路边有一对夫妻急着拦车,说是孩子病了要去医院,他帮忙把孩子抬上车后,就直奔医院。后来,他租房时,这对夫妻成了他的房东,每个月只收100元房钱,一直坚持了8年没有涨价。
>>跑车之外
他在村里是个“致富带头人”
抛开出租车司机的身份,作为铜川耀州区孙塬镇贺家咀村农民,王师傅除了响应村上的号召种花椒、柿子、黄芩外。在他的带动下,村里人除了卖柿子,还开始卖农家手工柿饼,收益很不错。一到挂柿饼的季节,他连车也不跑了,早上去这家看看,下午到那家转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倾囊相授,成了贺家咀村的“致富带头人”,大家都称他为“王老师”。
这位嘴上常挂着“挣钱不易”的农家汉,和妻子辛勤劳作,一年到头忙得像个不停转动的陀螺,却一年买不了几件新衣服,他笑着说:“挣了钱舍不得花么,屋里小子(儿子)还没结婚呢,钱莫(没)攒够。”
2020年疫情期间,村里组织党员群众捐款,平时舍不得花钱的王勋社却第一个去捐了100元,来捐款的其他村民开玩笑说:“王师今个不攒钱啦?”王勋社回答:“攒钱也看时候么,捐款是善事,向疫区捐款更是大善事,当然要捐!”疫情阻击战关键时期,村里人手紧缺,王勋社报名当了志愿者,日夜在卡站值守,还当上了疫情排查网格员,赢得村民一致好评。华商报记者 张建全 文/图
暖
最帅『公主抱』!
宝鸡骨科医生抱起晕倒女子冲向急诊科……
他说“我得赶紧为他们看病去,不能让患者等我。”
“呀,医生救命呀,我女儿晕倒了!”5月29日早上,在宝鸡市中医医院骨科104诊室内,位母亲大声求救,一位医生听到后一个“公主抱”奔向急诊科……
>>紧张!
年轻女子陪人看病突然晕倒
一位正在陪母亲看病的年轻女子突然晕倒在诊室内,年迈的母亲看到这一幕惊恐地大声呼救。
正在诊室接诊的骨关节二科于继岗医生毫不迟疑,一个箭步冲上前去,一个最帅“公主抱”将晕倒的女子抱了起来,飞奔冲向急诊科。从诊室抱着患者跑到急诊科仅用了短短20多秒时间。
直到急诊科医护人员用平车将晕倒的女子送往急救室,看到其并未有大碍,于继岗这才放心地离开急诊科,回到104诊室看病去了。
据急诊科医护人员介绍,该女士因为过度节食血压偏低造成晕厥,在急诊科进行了抽血检查、葡萄糖输液等简单处理后已恢复意识,身体无大碍。
>>疾走!
救助后赶回诊室,“不能让患者等我”
记者本想就救人的事情同于医生聊几句,可他却说:“诊室还有好多患者等着我呢,我得赶紧为他们看病去,不能让患者等我。”救人之后,于医生匆匆返回诊室。
在于医生坐诊的104诊室里,围了很多来找他看病的患者,其中不乏老患者,他们谈起于医生都会竖起大拇指,感慨道:“于大夫真是一个好医生,不仅看病好,对我们患者很负责任,我们特别信赖他!”
诊室里摆放着一个牌子,上面有于医生的微信二维码,他为每一位患者悉心诊疗后都不忘说一句“可以加我的微信,有任何不舒服随时联系我”。
>>仁心!
“看见人晕倒不伸手帮忙,还像话嘛”
“其实今早救人的事真不算什么,我们就是做这个工作的,在医院里看见人晕倒不伸手帮忙,还像话嘛!”于医生忙完手头工作,才有时间和记者聊起来。
从聊天中得知,现年42岁的于继岗从医近18年,当医生这些年不知道拒收过多少患者送来的红包,也不知帮过多少患者花最少的钱看病。“我之前最多时候有差不多十个群,都是方便患者就医才组建的,有很多患者有需求都会发私信咨询我。”于医生说。华商报记者 李琳 通讯员 王蕊
暖
别的孩子嬉笑玩耍时,他常在练字;
别的孩子旅游野餐时,他常在练字;
别的孩子看电视时,他往还在练字……
铜川10岁『小书法家』真的很棒!
他说“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这一代更有努力传承与发扬光大的责任。”
6岁开始练习书法,张晓博凭借着惊人的毅力以及对书法浓厚的兴趣和天赋,在书法道路上屡获殊荣,多次上央视。在登上《中国少年说》后,他成为很多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书法成功需要天分,但更多的是兴趣与坚持。“我学习书法,离不开父亲、老师的教育,也离不开数年如一日的坚持。”晓博说。
>>文化传承
父亲爱好国学铺就他的书法路
“我爸爸对中华文化很感兴趣,从我记事起,他就教我很多国学经典。在他的影响下,我开始接触诗词、书法、绘画。书法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很多外国人也在学习。我非常喜欢书法,对它有浓厚的兴趣。”谈到书法启蒙,张晓博表示父亲对他影响很大。
张晓博说,自己从6岁起开始学习书法,已经坚持了近5年。“我能写柳楷、隶书、篆书、行书等多种字体,最拿手的要算柳体了。柳体是极富挑战性的字体,它综合了同一朝代其他字体,有颜体的磅礴之势,也有欧体的隽秀……”
书法一途离不开浓厚的兴趣,也离不开数年如一日的坚持。别的孩子嬉笑玩耍时,张晓博常常在练字;别的孩子和父母旅游野餐时,张晓博常常在练字;别的孩子在完成作业后看电视时,张晓博往往还在练字……为了练好一个字,他写了无数遍仍不满意,轻轻皱一下眉头继续练习。有时练得手指酸痛,父亲劝他第二天再写,张晓博却一字一句地说:“爸爸,让我再练一会。”
>>习书练字
学习书法中经历很多“小故事”
“我学习书法路上有很多“小故事”,并不是一帆风顺。”张晓博告诉记者,“刚上学时我的字写得并不好,作业写得歪七扭八的,还被老师批评过。在学了一个多月书法后,老师让我试着写(书法)作品,我没写出来。老师就捉着我的手,拿起笔一笔一划地写。那幅作品虽然只有28个字,但我整整写了四五个小时,我深刻体会到书法的难处。”
初尝到书法不易之后,晓博开始认真练习。“9岁时,一次写柳公权的代表作《玄秘塔碑》,全文1302个字,我写了很久,但落款时一个字写错了,那幅作品就报废了。我当时很难过,就一直哭,爸爸安慰我说错了可以重来。听了爸爸的话,我收起眼泪,重新写了《玄秘塔碑》。这次经历让我记忆深刻。”晓博说,这次书写的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书法书写过程中专注与坚持的重要性。
晓博告诉记者,书法写作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性格,让他养成做事认真、踏实、细致的好习惯。
>>品学兼优
他是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张晓博是铜川阳光中学小学部六年级的一名学生。学校教学处副主任焦东静告诉记者,张晓博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表现都不错,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学生。“没有偏科现象,成绩不错,课堂上思维很活跃。除了书法,他绘画也很好。同学们有困难时,他也很乐于助人。”
学校书法老师陈嘉璐说:“张晓博是一个做事儿很认真的学生。习练书法过程中,他能从活泼状态立刻调整到沉稳状态,并快速投入到习练书法当中,这对一个小学生来说是非常难得的。晓博写字时执笔很稳,这点非常值得肯定。”
“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周末会赶回家陪儿子练书法,我不想错过他成长中的那些美好瞬间,见证孩子的成长是一种幸福,陪伴孩子学习就是最大的快乐。”晓博的父亲是一位赏识教育的践行者,他说,“不管孩子做得好坏与否,我总是喜欢时不时地表扬他,对他伸出大拇指。他感受到自己获得赞赏就会更用心,更全力以赴地去做好一件事儿。给孩子留再多财产都不如让让他有一身本领。作为父亲,我不能抹杀他的爱好或磨灭他的天性,我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给他最好的环境,让他健康快乐地成长!”
“书法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我们这一代更有努力传承与发扬光大的责任。”张晓博说,“我要好好学习书法,在习书练字的路上不断努力,取得更优异的成绩。”华商报记者 张建全 实习记者 段培
新闻推荐
40年 从7只到7000余只 写在朱鹮重新发现保护40周年之际
朱鹮飞过有机稻田赵纳勋摄1986年,发现朱鹮第一人刘荫增(中)在姚家沟进行朱鹮研究工作洋县青年路小学自编自演的朱鹮主题皮影...
耀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耀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