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辫子”非遗技艺变身指尖大产业 在新泰市羊流镇,不起眼的秸秆带起50个专业村

农村大众报 2021-05-31 13:48 大字

2019年,羊流镇举办的掐辫子大赛决赛现场(资料片)。张润杰展示扇子把。5月19日早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张润杰和媳妇王美就分头去赶集。“我们开车去集上收麦秆辫子,老百姓习惯早上到集上卖,我到羊流官桥集,媳妇到肖家庄集。”今年51岁的张润杰是新泰市羊流镇富豪工艺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他从16岁就跟着父亲进村赶集收辫子。

羊流麦秆辫子是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新泰当地传承了几代人的手工产业。羊流镇常年种植小麦近5万亩,每年小麦收割后,羊流镇家家户户挑选细长麦秆,整理成束,腋莛掐辫,当地人称之为“掐辫子”。这项指尖小产业,是村民闲暇时间从事的传统“手工小副业”。如今,这项手工产业已形成了掐辫子、收辫子、工艺品加工等上中下游产业链条。2019年,羊流镇政府举办的掐辫子大赛,吸引了当地90个村庄的1.5万名村民参赛,最终1000人挺进决赛,盛况空前,产业兴旺可见一斑。

69岁的羊流镇杨沙村村民高洪爱就是“掐辫子”的能手。“掐辫子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吃饭手艺。”高洪爱说。辫子的主要原料是麦秸,当地也叫“莛子”,即选用紧靠麦穗的麦秆部分。掐辫子前,将莛子拿出来用清水浸泡,使其变软就可以使用。“然后就像姑娘家编辫子一样,将麦秆编成辫子就行,我一天一般顺手掐3桄(一桄十圈)。”

“掐辫子的人太多了,现在我们收一桄3块钱左右。”张润杰说。收回来的辫子还要经过熏、晒、捆、装等程序,才能形成初加工产品销往外地。“我们的产品主要销往广东、广西、浙江等南方省份,他们再加工成草帽工艺用品。部分产品还出口东南亚、日本等国家和地区。”

别看辫子的熏、晒、捆等程序不多,但需要的人力很多。“平均每年要走2000多包货,约合20万斤辫子,我们常年有80多个工人在这儿上班,每天不停也忙不过来。”王美说。她和丈夫每天都去集上收辫子,工人则在厂里加工。53岁的羊流镇羊流村村民王芳就在本村的富豪工艺品有限公司打工,负责挑选分级辫子、捆装、打包等工序。“平均一天七八十块钱,就在村里干活,也方便照顾家里。”王芳说。

羊流镇三洼村的双宇工艺品加工厂则主要利用麦秸辫子做扇子和草帽等工艺品。“去年卖了14万把扇子,销售额200多万元,今年预计能卖20万把。”双宇工艺品加工厂负责人张蓉蓉说。

为发展壮大麦秆辫子这份富民产业,羊流镇引导村集体领办麦秆编织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统一管理回收村民掐好的辫子。与此同时,当地还借助相关企业拉长产业链,制造麦秆扇、辫子帽、坐垫、杯垫等工艺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村民就近就业机会。

目前,新泰市羊流镇从事麦秆编织加工的专业村达50余个、2万余户,全镇全年加工麦秆制品1200万件左右,年产值6000多万元,净利润超过2000万元。通过麦秆编织这一传统工艺,当地加工专业村集体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户均增收达1.2万元。

新闻推荐

新泰设立全省首个医院车驾管业务办理点

4月份以来,新泰市公安局交警大队车管所针对医院人群流量大的特点,发挥医院医护人员24小时值守的优势,在该市利民医院大堂明...

新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泰市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