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两茬旱稻,投入少价格好 宁阳王卞社区改变传统种植结构和模式,提高土地收益

农村大众报 2020-09-25 15:53 大字

“金泗皋,银王卞,要吃麦子下鹤山。”鹤山镇位于宁阳县西北,西部多丘陵,东部则是肥沃平原。以前,该镇泗皋村盛产金谷,因此称“金泗皋”;而王卞村周边因盛产白色的棉花,常被叫做“银王卞”。

虽说号称“银王卞”,但王卞的小麦等粮食作物可不少。“我们有1万多亩地,大多都种着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宁阳县鹤山镇王卞社区党委书记郭怀善说,“‘一麦一棒’的传统种植模式在当地老百姓心里根深蒂固,而传统的种植结构和种植模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

调结构、转模式,成了“银王卞”农业转型升级的开端。

结构怎么调整,才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模式怎么转变,才能改变村民劳动方式和经济收益?郭怀善想了很多招,也做了很多考察和试验。“种植结构和模式得一起变。”郭怀善说。前几年,王卞社区先后流转了4000多亩地,修了20多眼大口井和6000多米生产路,还买了24台大型农机具,为的就是给传统农业转型现代农业“铺路”。

2016年后,在王卞原先的庄稼地里,越来越多的稀罕作物开始冒出来。旱稻、薄皮核桃、大红袍花椒、各色蔬菜……林地里还养了上万只鹅。王卞社区没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而是根据土地特点,宜粮则粮,宜菜则菜,不断调整种植比重,还搞起了种养结合模式。

“如今,挡龟岭发展薄皮核桃3000亩,繁育核桃苗15万株,年增收100万元左右;我们还有11个高标准设施蔬菜大棚;新引进的600多亩大红袍花椒也长势良好;2017年投资的林下养鹅项目,每年也能给集体增收100多万元。”郭怀善说,他最看好的还是已经种了4年,发展近千亩的旱稻。

王卞的百姓种惯了粮食,不过,郭怀善觉得即使要种粮食,也必须种高品质的粮食,“2017年初,我们与山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对接,引进了旱稻种植技术,并拿出了几十亩地作试验田,第一年的旱稻试种很成功。”

因为试种成功,2018年王卞社区一口气流转了近千亩地,进行大规模旱稻播种。“真没想到这稻子只浇几遍水就能活。”在村里负责生产的节绪喜是种地能手,刚开始,他总担心旱稻渴死,一直想偷偷多浇水,不过遭到了水稻研究所教授的极力阻止。

“旱稻这个品种就是喝水少,而且同等条件下,旱稻投入是传统水田的一半,效益却是玉米、大豆等旱田作物的3倍左右。”郭怀善说。如今,当地的旱稻亩产已经稳定在1000斤左右,而且市场价格比普通水稻贵好几倍。

如今,旱稻已经成为王卞种植结构和模式调整的核心作物。郭怀善和农业专家还专门给当地的旱稻种植设计了三年两茬的轮作模式。“第一年5-10月份种旱稻,10月到第二年6月种小麦,第二年7-10月种大豆,第二年10月到第三年5月休耕,第三年5月再种第二茬旱稻。”郭怀善说,王卞千亩旱稻种植模式的试验推广,在当地农业结构调整中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不少村民跟种意愿强烈。

农村大众报记者祝超群

通讯员陶东宁李帅

新闻推荐

文庙街道创建省级创业型街道

□记者刘涛通讯员张琪张亢报道本报宁阳讯近年来,宁阳县文庙街道高度重视创业工作,通过政策支持、创业培训,建立创业示范...

宁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宁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