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让家有“医”靠

青岛早报 2021-06-16 05:49 大字

人 物 名 片

刘泽璇

年龄:21岁身份:青岛科技大学大三学生体验岗位:李沧区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

我们也应该怀揣着一颗炽热之心,从心底里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哪怕再平凡的岗位,也要用心坚守。

手捧病历,颈挂听诊器……一看这些形容,大家就知道是对医生的描述,而一想到医生,我们便想到大医院。殊不知,在基层医疗服务机构中,也有许多的白衣天使在辛勤地忙碌、敬业地奉献,默默地守护着人们的健康。 6月11日,记者与青岛科技大学大三学生党员刘泽璇来到李沧区沧口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验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作为周边近3万居民的“健康卫士”,在基层岗位上的家庭医生们,守护着居民的健康之门。

24小时守护邻里健康

没有急鸣的救护车,没有惊心的大型手术,社区医院的就诊氛围少了许多紧张感,量血压、测血糖、看感冒……社区医生更多承担着居民常见病的诊治、慢性病的管理以及急危症的转诊。尽管用不着什么高精尖的技术,但一天下来的接诊量可不少。记者与刘泽璇走进中心的全科诊室中,少则七八十位,多的时候能达到一百五六十位病人,这是全科家庭医生蓝孝钏日常的工作量。

作为家庭医生团队总带头人,蓝孝钏格外忙碌。他在患者就诊和签约的过程中,会主动给患者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并指导居民加上他的微信,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以来,他已累计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3000余张;负责2个健康管理粉丝群近千人;为行动不便患者入户服务200余人次。

“这部‘急诊手机’,还真帮了不少忙,方便居民们有突发事件时能及时联系到我。 ”蓝孝钏告诉记者与刘泽璇,有一次,凌晨2点,一个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的老年患者家人打来电话寻求帮助,他立刻通过电话指导家属进行急救操作,最终患者病情得到了缓解。还有一次是大年三十的下午,有位居民打电话问第二天能不能到家里为骨折术后的母亲拆线。 “那时我和家人刚回到即墨老家准备陪父母过年,但想到能让患者过一个祥和欢乐的新年,于是我就大年初一提前赶到单位,拿了拆线包到患者家里提供服务。 ”蓝孝钏说道。

记者与刘泽璇看到,为了响应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职责转变,每次有患者前来就诊,蓝孝钏还总会给他们普及健康教育知识,在为居民开药物处方的同时开一张个性化健康教育处方,“看,这是简单的高血压、糖尿病自我监控表,发放给依从性好的患者复诊时携带,填满记录表交回的患者能得到相应奖励,以此来鼓励大家自我监控和记录。 ”刘泽璇在诊室也帮助蓝医生为患者进行发放。据悉,在蓝孝钏的带动下,全科门诊为居民提供的医防融合服务,有效提升了辖区慢病控制达标率。

为每位患者健康“抢时间”

采访中,一面由79岁的患者毛奶奶送来的锦旗吸引了刘泽璇的注意。蓝孝钏告诉刘泽璇,原来,前不久毛奶奶来找他看病,他注意到毛奶奶不但面色憔悴,出汗量还较多,通过多年的临床经验判断,他高度怀疑是发生了急性心梗。 “我们立即开通胸痛救治单元绿色通道,为患者测血压、听诊心肺并做了急诊心电图,结果提示前壁心梗。于是他们先是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治疗室进行治疗,同时拨打120急诊,建议家属将老人转到上级医院进行冠脉造影确诊和治疗。 ”蓝孝钏回忆道,因为发现和抢救及时,毛奶奶顺利进行了手术,康复出院的她和家人们感到十分庆幸。

蓝孝钏告诉记者与刘泽璇,随着中心与岛城数家大型医院建立医疗联合体协作关系,中心为居民守护健康大门的屏障也更加坚实,日常对患者的随访和协助办理转诊工作也成为了他的必备项目。 “有一次,一位糖尿病患者的家属打电话过来,说老伴儿早晨突然站不起来,说话也不利索。由于了解老两口独自居住,我便拿起药箱奔向患者家中。 ”待初步判断老人是脑卒中后,蓝孝钏就嘱咐老人别乱动,立即与医联体医院取得联系进行及时转诊治疗。老人痊愈后,遇人便说“蓝大夫真是比自己的儿女还贴心啊! ”

本组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体验大学生 刘泽璇 视频剪辑 吴冰冰

新闻推荐

从风口到十字路口共享电动车驶向何方

文/图半岛全媒体记者刘鑫刘玉凡王洪智随着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在贴身肉搏后“死伤”大半,从2020年开始,处于风口...

即墨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即墨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