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元和他的《崂山志》
有史以来,为崂山赋诗作词记游抒怀者不在少数,但对崂山名胜和文化记录之详尽,则莫过于周至元(1910-1962)的《崂山志》。无论其内容之丰富,还是考察之详尽准确,尚未有出其右者。
为崂山作志,始自明代黄宗昌。然而周至元看过黄宗昌所撰《崂山志》之后,感觉文字过于简单,便立志要编写一部全面、完整、准确的《崂山志》。立下此志,他开始对崂山全方位实地考察。他并非只重考察而轻视已有史料,却也不盲目迷信无据的传说和轶闻,所有准备入志的素材,都得经过细致筛选,做到言而有据。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周至元自幼嗜书成癖,其《自述》中有云:“总角年华渐喜书,苦攻坟典事三余。痴情更较蠹鱼甚,灯火常亲子夜初。 ”他读书涉猎广泛,尤重家乡历史。周至元一生作品颇丰,尤擅七律诗。
据史料记载,他的诗作大致可分为四类:一为怀古,如《田横岛》《于七墓》《明妃》《读黄培含章馆诗集有感》;二为感事,多写于日寇侵华期间,慨叹国事多艰而心系民族安危,如《辽事杂感》六首;三为咏物,多与崂山有关,如《玉龙瀑》《耐冬》《明霞洞道中》;四为抒怀,如《懒云集》《诗癖》。
在研读前人对家乡崂山的记述、称颂后,更是激起了周至元对崂山的浓厚兴趣。他一生钟情崂山,“寄迹崂峰四十年,洞天无处不流连”。自16岁开始,周至元就开始对崂山进行考察,并深深陶醉其中,历经三十余年从未间断。其先后深入崂山数十次,每次进山少则十余日,多则逾月。崂山所有峰岩涧峡、泉池潭瀑、文物古迹,无不游览殆遍。游览期间,他详细记录所见所闻,大到峰岩泉瀑,小到一碑一帖,都做详细记录并附上自身感受和见解。有的石碑石刻由于年代过于久远字迹模糊不全,他就访谈附近村民,力求把缺字补全,甚至仅为补一个字奔波几十里路。填补过后,他连夜伏案撰稿。发现与事实不符之处,立即辨析真伪,及时修改。若发现未曾记载的景观和胜迹,他便欣喜若狂,撰文称颂,以补前人资料之不足,为后人研究提供参考。周至元为崂山作志的热情持续不减,却不得不因战争缘故而停止。1938年日军侵占崂山,痛心疾首的周至元被迫离开自己深爱的崂山,续志也因此搁置。
由于早年刻苦研习过中医,周至元的医术也相当高明,然而为崂山作志的事情一直深埋心中,并未忘却。从1940年开始,周至元行医之余,将之前所做关于崂山的记录及手稿日夜编纂,历时近一年,三易其稿,终于撰成《崂山志》初稿。1952年再加修订,1993年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发行。
即使重病缠身之时,他仍坚持编写《崂山志》。直至他自知时日不多,仍不忘向亲友嘱托《崂山志》的保管和出版事宜,写下四封信件,分别寄给了历史研究所、山东大学的好友黄公渚教授、青岛市博物馆李玉吾主任以及子女们。
1962年,周至元在给子女的遗言中写道:“延顺,我已不及见,兹将最后几件事嘱咐你们可照办,我作的《崂山志》是我一生的心血,现带来济南,今我死后,你们商量谁保存。你们莫要轻看一本东西,最好将我的《崂山志》和《崂山名胜墨帧》及诗文三稿用一个箱子钉起来(里面放上点樟脑)以免损残,待几年出版社要此稿,再开看,照此办最好。你父遗言就是这些,延顺来世再见吧!”他的子女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历经千难万苦,将《崂山志》全部文稿保存下来。历经周折,由齐鲁书社于1993年刊行。
周至元所作《崂山志》体例完备,内容翔实,对崂山地理风貌、人文风俗的记录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山大教授黄公渚1953年为其作序时盛赞周至元:“志崂山者,元以前无征,明季即墨黄宗昌侍郎始创为之;清季周荣珍《鳌山志略》、王葆崇《鳌山采访录》,囿于见闻,乖志乘之体。即墨周至元先生,今之积学士也……君敬恭桑梓,留心国故,尝助桐庐袁道冲先生修 《胶澳志》。因得踵事裒集,别录成斯志。 ”
周至元在《崂山志》中写道:“民国三年,日人攻青岛,由仰口登陆,沿山骚扰尤甚。”“二十六年,中日战起,义军起。二十七年,李先良率兵入崂山,组织青保大队以抗日。二十八年,日人炸山外诸村,王哥庄被毁尤巨。三月入深山,到处焚烧,杀道人四名。”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他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愤恨。
周至元撰写的《崂山志》,不仅以体例完备著称,而且收录反帝爱国资料十分翔实,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其艺术造诣、人文造诣之高亦令人感叹。
作者简介:孙洁,青岛市文学创作研究院。
新闻推荐
山东省八大类红色旅游线路 “传承精神 弘扬传统”红色+民俗非遗线路12条
房干珍藏的红色记忆和非遗技艺。行程安排:第一天:济南-莱芜房干精神展览馆-山东泰顺斋南肠博物馆-山东山歌榨油博物馆。...
即墨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即墨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