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是土壤缺乏有机质,那边是畜禽粪便被当作污染物。沂南是蔬菜业大县,也是畜牧业大县,两项产业由各自发展到初步实现循环,来自于 粪的“翻转” 看沂南县如何实现农牧
依汶镇用有机肥种植的西红柿
蒲汪镇采用“垫料法”的肉鸭养殖场
牛奶味的沂南黄瓜、沙瓤爽口的双堠西瓜、肥美多汁的砖埠草莓、酸甜可口的铜井猕猴桃,可以生吃的茶坡芹菜……如今,沂南县有机蔬菜和水果品牌如同开挂了一般,让消费者把各种美妙的味道,与该县一个个地名联系了起来。这里的蔬菜水果,正实现着由“量”到“质”的整体跃升。而这背后的推手,正是该县畜禽粪污的资源化利用。
由香变臭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今年仲夏时节,46岁的孙洪玉站在地头,望着自己那37亩生姜,对记者谈起“粪的往事”。
这里是沂南县铜井镇朝阳村,生姜种植是这一带的传统产业。孙洪玉说,父亲那一辈种姜,只要上足了粪,就保证了姜的产量和口味。所以,父亲就爱倒腾粪,攒粪、沤粪、推粪、洒粪,他一点也不觉得臭。
到自己年轻时种姜,化肥几乎完全取代了粪。农户都不再养猪和沤粪,到哪里去找粪?一亩地需要20小车粪,到哪里去找劳动力?而用化肥,每亩只需五六袋,自己运到地里撒撒就行。在年轻一代农民眼里,粪渐渐由香变臭了。
用了20年的化肥,问题出现了:土地板结,姜苗发黄,病虫害增多,姜的口味下降。父亲到田间一看,这是缺粪啊。
粪是有的,但正在被到处喊打。
当时,随着人们对肉蛋奶消费的增长,畜牧业在各县区异军突起。沂南县肉鸭、奶牛、生猪、肉鸡等畜禽的养殖,也逐渐发展壮大起来。
畜禽能吃能拉,一头猪存栏期排便300多公斤,200只肉鸭存栏期排便达1吨,全县畜禽一年产粪达230余万吨。由于初期的粗放发展,养殖场没有相应的处理手段,粪便被露天堆放,或被水冲到河沟,造成了环境污染特别是水污染。
“粪”与“污”结成了一个词儿,变得更臭了。
于是,各地清理养殖场,划出“禁养区”,严格限制粪污的产出,不少地方纷纷拆除各类养殖场,简单地“一拆了之”。
香与臭的权衡
香与臭的权衡
离开铜井镇,记者来到蒲汪镇的益农养鸭场。
这里有7个鸭棚,14万只鸭子脚下是厚达1.5米的垫料层,垫料由稻壳和锯末组成,又加入了发酵菌种。鸭粪落在上面,很快便被分解。鸭子出栏后,垫料被集中存放并继续发酵,一年后集中销售给当地的有机肥厂。
垫料式养殖,实现了节水、无异味和零排放,是沂南县在中小型养殖场中普遍推广的做法。
在有的地方忙着拆除养殖场时,沂南县算了一笔账:全县菜多粮多秸秆多,人力资源也非常丰富,适合把畜牧业做成支柱产业;凡事“有香就有臭”,所以要权衡利弊,关键是学会怎样处理“臭”。
于是,该县变“一拆了之”为规范发展。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按照养殖场大、中、小三种规模,分门别类推广九种模式处理畜禽粪污,上述“垫料法”正是其中的一种模式。
就此,畜牧业发展的分水岭出现了。
在辛集镇的鸿雁养殖场,肉鸭的存栏量达到50万只。记者看到,这里的粪污处理区大体占了整个场区的五分之一,4辆运粪车往来于养殖区和粪污处理区之间。几排发酵池被厚厚的纳米膜覆盖,鸭粪加入辅料和菌种混拌后,在里面进行15天的发酵。这种“纳米膜好氧发酵法”,多应用于大中型养殖场。
据场主介绍,粪污处理设备投资500万元,每吨粪污的处理成本接近500元,销售价仅为450元。这其中的投资和亏损怎么算?该县于2020年争取到国家“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从3000万元的扶持资金中拿出2100万元,用于36家养殖场建设粪污处理设施,使得他们粪污处理的投入与产出持平,甚至还有一定的利润可赚。
大中型养殖场有实力上粪污处理设备,还有一部分从事小规模养殖的散户怎么办?还是以该镇为例,一家名曰“盛源”的动物无害化处理公司,有8辆吸粪车往来于10多公里的范围内,将散户养殖产生的粪便运来,先用粪便发酵制成沼气,再用沼气处理病死动物。
“整县推进项目”实施后,养殖与粪污处理完全同步,全县实现了养殖粪污的无害化。
由臭变香
由臭变香
粪污经处理后,鸿雁养殖场每月产出有机肥1200吨,这些有机肥都去了哪里?
起初,这还真让他们犯了愁,尽量压低价格还不好销售。主要原因来自农民的施肥习惯:一亩姜用化肥的话,顶多0.5吨就可以;用有机肥的话,则需要3至5吨,运输、施肥都需要不少的人力和成本。
但是,两件事情正在改变这种现状,使该县最终打通了有机肥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粪污“无害化”到“资源化”的转变。
一是,沂南县今年又争取到国家“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项目”,每年可得到扶持资金1000万元。县内每收集、处理、配送、施用一吨粪肥,相关服务组织可得到一定补贴。
再是,越来越多的菜农、果农遇到了与孙洪玉一样的麻烦,土地板结,病虫害增多,产品口味下降,到了必须减少化肥、增加有机肥用量的时候。
孙洪玉来到了位于蒲汪镇的鑫昊肥业公司,寻找破解之法。这家公司从周围40余家养鸡场收纳鲜鸡粪,加入木薯粉和菌种后生产有机肥,这种肥料对姜类的种植非常有益。
施用有机肥后,孙洪玉把化肥的用量减少为每亩10公斤。仅仅两年后,姜的叶子由黄变绿,姜的口味由差变好,土壤也变得疏松了,亩产达到5000公斤。孙洪玉高兴地说:“我闻着有机肥有一种松香味儿。”在他的带动下,铜井镇的姜农成了这家肥业公司的常客。
近水楼台先得月。辛集镇拥有黄瓜大棚1.1万个,占了全县的三分之一,这里的菜农盯上了就近的鸿雁养殖场,纷纷用该场的有机肥种植黄瓜,让这里的黄瓜有了“牛奶味”。盛源动物无害化处理公司的沼液也没被放过,因为辛集的菜农发现,沼液可以取代农药杀死地蛆,让韭菜的农残大大降低。
“我们正乘势而上,让农牧形成大循环,让种养实现一体化。”沂南县畜牧发展促进中心主任贺洪雨说。在依汶镇王家庄子村,县畜牧中心主导建起了“农丰农牧循环产业园”。产业园的核心,是存栏量达200万只的肉鸭养殖基地,附近配套建设了粪污处理项目,由一家来自四川的环境科技公司投资并运营。后者用前者及全镇的畜禽粪便制成沼气,每年可用沼气发电1577万度,每年生产的2.64万吨有机肥和8.9万吨沼液肥,则为全镇3万亩蔬菜提供有机质;而蔬菜的副产品,又用来养殖畜禽。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农牧业的闭合循环。
环境改善、产业发展是大账本,农民增收的小账本也非常划算。依汶镇的南栗沟有机西红柿,常年高达16元一公斤;蒲汪镇的茶坡有机芹菜,价格是普通芹菜的2倍。
目前,沂南县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3.71%;今年年底,整县推进项目完成后将提升到90%。粪在这里实现了“由香到臭,又由臭到香”的“翻转”。只不过,现在的“粪”是经过加工的有机肥,比起原来的“农家粪”量更足、质更高、施用更方便。
以粪为媒,一边连着养殖业,一边牵着种植业,在沂南已初步形成了农牧循环。这种循环又促进了两项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今全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29.7万亩,其中三分之一销往了长三角地区;全县肉鸭、奶牛、生猪和肉鸡存栏量,皆位列全市前三名,其中肉鸭屠宰量占了全国的20%。
采访后记
没有纯粹无用的东西,也没有所谓的低端产业,沂南县面对巨大的环保压力,不去搞什么“无猪镇”“无牛村”,而是换了一种思路,在粪污上做了一篇大文章,促进了农牧两项产业的提质增效。
新闻推荐
本报讯(临报融媒记者李依璐韩冬通讯员宗艳)近日,沂南县疫情指挥部要求沂南县妇幼保健院(沂南县第三人民医院)迅速组建一支新冠...
沂南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沂南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