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民间“守艺人” 循着文化脉络打捞历史遗珠
当文学笔触抵达古老街巷、淳朴乡村,生活烟火、文化之美便在笔下延宕开来。
在临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带着对家乡的热爱,对故土的眷恋,用镜头记录下临清“守艺人”的故事。他们是王滨、卞九华、尹建忠、付金岩、何新华、张子水、张志哲、张福杰、徐延林。
从2020年5月开拍到12月结束,他们拍摄记录了31项民间技艺,整个拍摄团队同心协力,将拍摄作品结集成册,形成了《临清守艺人》一书。翻开这本沉甸甸的书,我们欣喜地发现,守望传统文化,弘扬文化大美,已成为这本书的生动注脚。
寻找意义“拍子孙看不到的东西”
2019年秋季的一天,三位摄影师在古运河畔、大槐树下航拍的时候,意味深长地讨论起一个话题:“我们之前主要拍风景、闹市,并不系统,应该拍点有价值、能够引起更多人共鸣的东西。”一番讨论后,三人达成共识——拍子孙看不到的东西。
这三个人就是“临清守艺人”拍摄团队的主要发起人:何新华、王滨、张子水。之后的一段时间,他们找到了更多志同道合的成员,组成了一个9人拍摄团队。
“一开始的选题是‘州城社火’,但社火只在春节才有演出。”王滨说,2020年,疫情突如其来,拍摄计划只能搁置。直至疫情趋缓,拍摄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王滨开始寻求临清市文化馆的馆长刘亚婷、临清市非遗保护中心主任柴鑫的帮助。
选题的变更,更多力量的加入,使拍摄团队的肩上增添了一份责任。“计划拍摄的‘州城社火’项目有6个,这6个项目都依托于有组织力的团体,而临清民间手艺人初步估计就有30多个,而且一些手艺人岁数已近70岁高龄,拍摄难度和工作量无疑加大了。”王滨说。
克服困难 从拍摄到面世仅用8个月
正如所料,拍摄过程并不顺利。有了手艺人名单、联系方式、路线图,他们并不急于拍摄,而是先策划思考,挨个走访手艺人,和他们沟通拍摄工作。
不适合拍、不愿意拍,成了最大的问题。“和他们说了这个事,一些年轻人还容易沟通,一些老人根本不理解,也不通融。”王滨说,“不愿意拍,我们就做工作;不适合拍,就改善环境。”
那次拍做手工挂面的老师傅,拍摄团队前后去了5次。第三次去时,王滨发现老人很久没有剪头发了,就自己拿起推子给老人剃头,剃完头以后,老人看上去清爽了很多,也很上镜。
几个月下来,小组成员拍了几万张片子。王滨说:“从选片子到剪辑、美化,再到排版,都是自己做。仅选片子就用了18天,每天下午2点到晚上10点,最后挑出1000张左右的照片。剪辑、美化、排版用了40天,其间没有返工,一气呵成。”
守望文化 一生只做好一件事
当古老的风从历史深处吹来,我们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些珍贵的瞬间。
走街串巷吆喝着“水豆腐”的周海州老人和他的徒弟田培楼、张书芳夫妇,叫卖着弥漫着豆香的临清托板豆腐;面塑艺人陶玉洁,把面塑人物置于微缩景观之内,相互融合,相得益彰;临清龙灯传承人侯少坤因为情怀,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恢复这个民间技艺……一生做好一件事,这是临清大多数“守艺人”的写照。刘亚婷说:“这些非遗文化、传统手工技艺的背后,都闪耀着‘守艺人’的心血与智慧,每一个精美绝伦的瞬间,都凝聚着岁月与人生的坎坷沧桑,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义不容辞。” □赵琦
新闻推荐
今年1—4月,降尘量平均浓度居全市第一,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临清市 古运河畔“绿”意浓
6月1日,柔和的日光射透云层,洒向临清市卫运河畔。迎着初夏的暖阳,家住临清市新华路街道新都汇小区的栾峰拿起鱼竿,驱车来到卫...
临清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临清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