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项非遗“圈粉”师生 132个节目次第登场 非遗进校园 文化有传承
□本报记者赵琦 通讯员高梦
5月以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教育和体育局主办的“初心永铸百年芳华”2021年非遗进校园活动蓬勃开展,东昌葫芦雕刻、高唐麦秸画技艺等传承人先后走进市实验幼儿园、高唐县第六实验小学等十余所学校,让学生与非遗项目“零距离”接触,直观感受非遗技艺之美。
作为2021年戏曲、杂技、传统文化(非遗)进校园活动的重要一环,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将23项非遗项目、132个展演节目送到师生面前。
学校成立葫芦社团 千余师生齐捏泥人
“蝈蝈葫芦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间。明清时期,蝈蝈葫芦甚至当贡品送到皇宫里,是非常珍贵的。”5月14日,在东昌府区民主小学的教室里,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王树峰一边教孩子们扎花、片花等雕刻技艺,一边向大家普及与蝈蝈葫芦相关的历史故事。
5月11日—14日,王树峰先后走进东昌府区堂邑中学、郑家中学、民主小学和聊城市实验幼儿园,展示葫芦雕刻技艺。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后,不少学校还成立了葫芦社团,在学生中传承发扬非遗文化。
唱歌的、微笑的、扎头巾的……在马官屯泥人技艺传承人沈语的捏制下,一个个泥人变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5月11日前后,沈语走进东昌府区新城小学、怡景小学、郁光小学,为孩子们现场讲解捏泥人的技巧。其中,怡景小学的1571位师生线上线下齐参与,跟随沈语一起捏泥人,体验非遗文化。
玲珑世界跃然纸上 麦秸画秀出家国情
一张纸、一把剪刀、一双巧手、一份匠心,剪出玲珑世界。
“孩子们,我们先取出一张红纸,把这张红纸剪成一个正方形,再对齐折叠……”5月10日,在东昌府区启明小学,市级剪纸非遗传承人鲍凤华在黑板上画出“喜”字的制作图案,并向学生们演示制作方法,在鲍凤华的指导下,孩子们成功剪出了一个个“喜”字。
同样精彩有趣的场景在开发区北城中心小学上演。5月14日,茌平区文化馆的王淑会、李香雪等文化工作者握着孩子们的双手,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学剪纸。不多久,《党在心中》《大团花》等剪纸作品呈现在大家眼前。“大多数孩子们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剪纸,但都很用心,一些剪纸作品完成得很不错,在剪纸过程中,大家都很开心。”王淑会说。
“做麦秸画要经过熏、蒸、漂、刮等多道工序,麦秆材料本身就有光泽,一般不用着色,根据需要剪裁粘贴就可以……”5月10日以来,高唐麦秸画技艺传承人李志海和儿子李洪涛,一起走进高唐县第六实验小学、高唐县三十里铺镇李奇小学等学校,普及、传授麦秸画制作技艺。
“在非遗进校园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相互结合起来。”李志海说,“让我想不到的是,在制作麦秸画《一帆风顺》《家》《教子》等作品时,孩子们自主在‘房子’树木’上加上了国旗,由此可见,爱国之情在孩子们心中是根深蒂固的。”
梅花桩拳公益展演 非遗文化光彩绽放
5月8日—13日,梅花桩拳传承人孟昭力的嫡传弟子、成都体育学院武术专业研究生吴敬攀,先后走进东昌府区启明小学、新星小学、闫寺学区侯付小学,开展“师生同练梅花桩,传承文化强体魄”活动。
吴敬攀首先为师生们讲解了梅花桩拳的历史渊源、文化底蕴和社会价值,随后手把手教授“大、小、败、仆、顺”基本动作。在练习到干枝梅花桩、八卦梅花桩时,师生们个个屏息凝神,不放过一个细节,力求做到完美。
“梅花桩拳是聊城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怎样发扬光大,让它更好地传承下去,这是我多年来一直在思考的问题。”吴敬攀说,近年来,梅花桩拳不断进校园、进社区、进健身站点,并且编进了水城中学的校本课程,一些传承人也通过公益演出的形式,将梅花桩拳传承给更多的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燕)5月24日,聊城市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约谈会,对2至4月份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列全市倒数10名,且4月份空气质量同比...
高唐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高唐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